半杯清茶社

游记作家谈旅游 -- 半杯清茶社七月讲座后记


合影 左起:轻鸣、吴嘉、刘嫄、李冰和之微

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七日下午,半杯清茶社在维州泰森角附近的Tysons-Pimmit Regional Library举办四个主讲人合作的讲座" 游记作家谈旅游" 。 这次讲座的听众特别多,后来的人不仅是找不到座位,而且几乎挤不进大会议室。 侨报记者朱珊专门采访了这次活动。 活动结束后不止一个听众要求半杯社的讲座今后移师维州,就连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都惊讶于一个小小的讲座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听众,郑重地邀请我们以英文做演讲,为与更多的其他族 裔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过去曾经有不止一个人向我们推荐过游记写得好的作者给半杯开讲座,但是我们认为请特定的人讲特定的旅游点的办法,和半杯讲座的精神和要求有差距。 如果只是由一个优秀的导游来讲旅游,好是好,但还达不到理论的高度。 半杯有许多优秀的游记作家。 这次我们请吴嘉,轻鸣,李冰和刘嫄讲,是因为他们审美的眼光独特。 我们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他们眼里的外部世界,他们们对自然,对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审美,以及他们对所到之处人文历史积淀的挖掘。

吴嘉:探寻鲜为人知的历史

吴嘉身为政府官员走访过近七十个国家,写作的游记也最多。 她的散文集《飞去来兮》深受读者好评,第二本书《天地一飞鸿》即将付梓。 吴嘉见识广博,文笔绚丽多彩,行文广征博引,文章多次获奖。 在这次讲座上,吴嘉以她刚刚出访的东南亚小国老挝为例,讲述旅游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所在地惊心动魄的历史的探究。 她自己就是在访问老挝的前前后后,学习了,并震惊于老挝苗族山民苦难悲伤的命运。

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第三大少数民族,他们千百年来受压迫而不断向贫瘠的南部山地迁徙。 一部分苗民来到老挝。 越战初期,美国一方面不便直接军事干预老挝,另一方面又希望从老挝牵制和阻隔北越的生命线"胡志明小道",于是利用老挝的苗族当廉价的佣兵,"苗族雄狮"王宝是这些佣兵的最高统帅。他的游击战士,特别是在1968年和1969年间为美国立下汗马功劳。不料战事失利,美军撤出,而作为佣兵的老挝苗族自然成了新政权清算和灭族的对象。 美中情局最先将王宝及其家人和身边的干部接到美国庇护,接下来苗族大逃亡,许多人越过湄公河成为泰国难民。 数十万计的难民经过联合国的协调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才逐渐分散到以美国为主的其他国家, 成为国际孤儿。经过30多年的时间,美国的苗族人口己达35万左右。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和旅游是互相促进的。 吴嘉不愧是这方面的典范。

李冰:唤起内心深处的感受

李冰本人是个优秀的药物学家,曾经多次荣获科技大奖,其中包括"爱迪生发明奖"。 科研之余,旅游和写作是她生活的组成部分。 而在城市山水之中和散文游记的字里行间,这位严谨的女科学家又表现出内心深处细腻柔美的一面。

许多人非常喜欢读李冰的游记。 她笔下的文字,完全是心中流淌出来的。 换句话说,她的文章中很少见到对经典古籍,诗句格言的摘引,却平实感人。李冰外出旅游,目光所到之处,引发的是自己心灵和神灵的沟通。 有人说,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回归自我,倾听内心,心存清宁明净。 但是李冰却可以在嘈杂的闹市里做到心游,神游,唤起心底的灵性。 在演讲中,李冰描述了自己站在上海弄堂里的所见所思所想。 她觉得,弄堂里穿着碎花布衫的阿婆,竹竿上晾晒的衣裳,盆栽的花草,嬉戏的小猫,甚至那股特殊的味道,都透着这个都市的特色,都无言地讲述着上海悠远的人文历史。 而李冰在丽江古城,面对溪边的水车,墙头的碎花,同样感觉到自己可以和这座城市的交流。

"万水千山皆有情"。李冰的演说相信给每个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轻鸣:走进千年时光的隧道

诗人轻鸣同时又是一个优秀的游记作家。 轻鸣本人受过严格的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训练,他的诗作和游记都带有这种专业训练的功底。 有了这些专业知识,再加上他的文字功夫,他写的游记不同凡响。 轻鸣游记中的佳作《自然神殿 – 美国锡安国家公园》和《星条旗永不落圣地 – 麦克亨利堡》完全可以和最优秀的同类文学作品比肩。

轻鸣认为,我们外出旅游,目光所及,件件有学问,处处是历史。 从大英博物馆门廊的柱式,可以分辨和追溯其建筑风格的古希腊源头。这种建筑风格的传承,我们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也能看到。 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历史,又往往和殖民侵略,血腥掠夺的历史交错在一起,令人唏嘘。 了解所到之处的历史,会让我们的游历之旅更加丰富多彩。

轻鸣谈到去英吉利海峡边多佛白崖的感受。 多佛白崖是一片长达五公里的白色悬崖。 从法国远眺英伦,最显眼的就是这片美丽的白崖,因此她被认为是英格兰的象征。 然而更能触动人的是发生在多佛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古罗马帝国从这里打入英国; 光荣革命的威廉•奥伦治从这里向王位进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多佛港演绎; 诺曼底登陆的大军又从这里出发。 为了让听众感受到二战时的气氛,轻鸣请半杯成员海培朗诵丘吉尔二战时的一段演说。 女高音歌手刘渊现场介绍并演唱二战歌曲"白崖"。 这首歌用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在战争最惨酷的时候对战后和平景象的憧憬,充满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鸟儿必将在白崖海滩上空自由飞翔。" 刘渊的歌声意境深远,委婉动听,打动人心。


女高音歌手刘渊现场介绍并演唱二战歌曲"白崖"

刘嫄:寻找与众不同的视角

刘嫄是神经生物学家,前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海外杰出校友。 她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持管理工作。她在留学期间,曾借地利之便,走过不少欧洲国家。近年来,随着对古老文明兴趣的增长,她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假期旅行,将脚步迈向了更多第三世界国家。

刘嫄每次外出都要做大量的阅读 -- 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书籍。她也写游记,比如她写的"911"在土耳其的经历就给人很深的印象,但她更愿意用影像来表达。 刘嫄" 慧眼识美" ,她和物象之间,也有一种交流,她用情感的镜头指向平凡的花,草,山水,物件,这些物象便将美的精髓反馈给她。 于是,枯黄的野草,干裂的土地也可以成为艺术品。 在听了前面几位文字高手娓娓动人的叙述之后,再看看摄影爱好者对美的感受,相信听众也得到了视觉上的收获。

这次讲座上,刘嫄向听众展示了如何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象。 悉尼歌剧院和圣路易斯的大拱门(Gateway Arch)是被无数专业和业余的摄影家拍照过的地标性建筑。 刘嫄用自己拍摄的一组图片解释了如何利用光,影,角度,特写镜头拍摄出有个人特色的照片来。 她又用另一组自己拍摄的图片,说明了在逆光,顶光,能见度低的情况下摄影的技术性问题。 她一再强调,对于摄影来说,相机镜头的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镜头后面捕捉美的眼睛,和摄影者敏锐的心灵。

这次讲座给听众的信息量特别大。 由于演讲者在内容和风格上反差极大,引起听众情绪的起伏高涨,带来思想火花的碰撞。 正如东浩所说:"这种交流式的讲座引人入胜,听讲座从来没有感觉到时间过得这么快。" 听众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四位演讲者从容应答。 刘嫄利用解答问题的机会还附带向大家介绍了旅游俱乐部,旅游方式和旅游书籍等实用信息。 这些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维州听众的热情同样感染了半杯讲座的演讲者和组织者。 我们向要求多在维州办讲座的听众承诺:今年下半年半杯清茶社的讲座将主要安排在维州举办。

(之微 文, 丘霖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