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杯清茶社

著名媒体人傅建中应邀发表"中美外交之回顾"专题演讲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一月十七日的日间气温更降至摄氏零度以下, 但是"半杯社"会员和慕名而来的各界人士早早来到戴维斯图书馆会议室,其中有年近九旬的中华民国前驻联合国副代表和驻经社理事會代表程时敦博士, 著名学者陈一川博士、李祥甫博士以及在研究机构及联邦政府任职的华裔专业人士,更有从巴尔地摩远道而来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和科学家等。

集会讲员傅建中曾任台湾<<中国时报>>驻华府特派员长达三十余年, 对美中台三边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及中美邦交史有非常深入的观察和评述,深受大洋两岸关心国际政治的各界人士所关注。 傅建中先生担任《中国时报》驻美特派员期间,以采访白宫、国务院、国会及国防部之新闻为主,对东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也有精深的研究。 傅建中先生参与采访的重要外交事件有1979年邓小平访美、1993年老布什总统访台时主持演讲会并兼翻译、1995年李登辉访问康乃尔大学、 1996年台海危机和中美外交折冲、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问中国、和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访问美国等。工作之余,傅建中还著有《季辛吉秘录》和《英文无所不谈》二书。

傅建中先生在演讲中首先对中美关系作了一个历史回顾 - 中共于1949 年在北京建政前后,和苏联驻南京大使截然相反的, 燕京大学創辦人的美国驻華大使司徒雷登并没有随着国民政府南迁广州, 而是通过燕京大学的学生, 后曾任大陆外交部长的黄华与北京政权接触。 然而北京的新政权却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坐失与美国建立正常关系的第一次机会。 这个失误竟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30年折磨, 而美国承认苏联的共产党政权也不过才用了十六年。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重申《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宣言》的決定, 明确宣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由于当时中共没有看清楚国际形势,把握好建交机会,与中美建交再次失之交臂。傅先生认为, 当时如果毛泽东沒有宣佈大陆政权的外交政策向苏联一边倒,实际上美国已经准备承认北京的中国政府了。然而到了当年六月二十五日韩战爆发后, 美方出于对整个亞太地区的安全的考虑,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峽,美国的对华政策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美中建交已完全沒有可能。

在六十年代后期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出现不稳,也给了中共重返国际社会的机会。 但是,当时由于中国大陆处于文革时期,根本无暇外顾。后来加拿大与中国建交时,为了台湾问题纠缠了二十一个月。 最后,加拿大外长夏普以「我们注意到」(we take note)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方式,解決了双方建交的难题。 而美国在尼克松访华后发表的《上海公报》上很微妙的表示,"海峡两岸都说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对此不持异议(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does 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 。 美国总统尼克松是一个坚定的反共人士,1953年他做副总统时,曾经访问台湾,当時蒋介石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从此和蒋宋(美龄) 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作为世界上超强大国的总统,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和整个人类的共同福祉, 他同意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观点: "不能让中国老是处于愤怒的孤立中" (in angry isolation), 他必须与中共政权对话。1970年10月在欢迎当时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的白宮国宴上, 尼克松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名称, 向大陆和世人传递了非常明确的政治信号。与此同时, 大陆政权也已经开始寻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努力, 例如在1970年, 毛泽东接见埃德加-斯诺 (Edgar Snow)的时候就表示,即使像尼克松这样反共右派的人,我们也很欢迎他来。

但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路程, 美中在日内瓦和华沙举行了近20年、 一百多次谈判中,中方曾提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三个条件:"(与台湾)断交"、"废约"(指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撤走驻台美军), 美国则要求中国大陆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光是這一问题就谈了一百多次,而毫无結果。按照傅先生的观察, 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 1972 年结束了北京之行后的如意算盘是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 於1976年美国建国两百周年时与北京政权完成关系正常化, 给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水门事件”却导致了尼克松的狼狈下台和黯然出局。

1973年,建交之前,中美双方已经互设联络处。 台湾空军烈士沈祟诲(抗日戰爭中殉国)的同父异母弟弟韩叙作为先遣部队开始了美中关系的发展。1974年,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辞职之后, 美中关系正常化停滞不前;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逝世和中南半岛 (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 的彻底 “赤化” 加重了美国的担心, 怕与大陆迅速关系正常化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自由世界的雪崩, 这两个因素迫使美国推迟与中国大陆的关系进程。

由共和党人开始的美中关系正常化, 却由民主党的卡特政府匆匆忙忙于1978年完成。 卡特政府完全接受中国的「三条件」建交,给美中台三边关系留下了更为复杂的“遗产”, 卡特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政治代价。 美国国会在卡特总统于1978年12月宣布与大陆政权在1979年1月1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后,在次年三月通过了《对台湾关系法》, 虽然美国和台湾已无正式外交关系,然而直到今天,美国一直都依据这个法案和台湾维持着实质的外交关系。尽管《对台湾关系法》是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相冲突的, 但是依旧并行不悖。尤其是对台的军售方面,《八一七公报》規定美国对台的军售必须逐年减少,直到最后解决。从八亿美金开始, 美国每年以减少两千万的速度进行,需要四十年。可是1992年老布什总统批准对台出售六十多亿美金的 F-16战斗机一百五十架后,《八一七公报》等于名存实亡了。

傅建中先生以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从历史的纵深和世界舞台的广度, 分析说明了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其间还穿插了许多中美领导人的互动轶闻和背景资料,以及历史事件中鲜为人知的外交内幕。 半个世纪以来中美两国间众多的政治人物和外交事件在傅建中先生的演讲中鲜活地呈现在听众面前。演讲结束后,与会人士同傅先生进行了气氛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傅先生带来的著作也很快被抢购一空。 部分与会者在会后前往"新陶芳"参加"半杯社"举办的答谢餐会,热烈的历史探讨和意见交流在那里延续着、激荡着。(杨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