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话汉字 – 半杯清茶社汉字变迁讲座后记
邵立荣先生
2023年4月8日,初春时分。半杯清茶社假马里兰州波托马克社区中心举办了以《前世今生话汉字》为题的讲座,由前社长邵立荣先生主讲。
主讲人的开场白别开生面。他先列举了然(燃)、州(洲)、莫(暮)、扁(匾),孚(俘)、益(溢)等“错别字”在古文(小篆)中的字型和原义,并解释了这些字后来为何要画蛇添足,引得听众兴趣盎然,并以此为楔子,引出讲座的主题 – 汉字的演变和分化。
在讲解文字演变之前,邵先生首先介绍了古人造字的六种原理(汉字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汉字几千年来的演变与分化,邵先生形象地分解为前世,出世和今生三个阶段。汉字的前世,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渐行渐进式的演变。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卜辞)是目前已知的汉字的最早形式,以象形和会意文字为主。周代沿用殷商文字,但有所增加和改变,广泛用于青铜器皿,故称金文(亦称籀文或大篆)。至战国时代,金文已演变为小篆,且各国文字已有很大差异。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的小篆(秦篆)统一全国文字,成为正式的官方书写文字。相比甲骨文和金文,小篆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但仍保留了造字的逻辑,书写更为规范。邵先生从规范化、复杂化、简化、讹化和歧化等五个方面,详细解释了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变化特点,并辅以生动的文字演变实例,让听众有恍然大悟之感。
秦王朝统一文字后,虽以小篆为规范文字,但并未完全禁止其它书体的存在。篆字美则美矣,书写颇不易。秦汉之际,战事频繁,工程浩大,公文繁多,篆字难写,于是公文大量采用书写方便的隶书,作为秦书八体之一的隶书脱颖而出,横空“出世“,并在此后不久的汉朝取代小篆成为通用书写文字(隶变),为更容易书写的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沿用至今。“而古文(篆字)从此绝矣!”《说文解字》如是说。从甲骨文到小篆,经历了商周两朝1400年的演化过程,而脱篆入隶,却只有短短几十年,是一次突如其来的人为蜕变。隶书对篆书的字形改造,主要在三个方面:1.形变。变圆为方,改曲为直,变连为断; 2. 省变。部分省略和合并;3. 讹变。偏旁变形或混同。在漫长的文字变迁(特别是隶变)过程中,字形变得规则整齐,笔划改曲为直,大大方便了书写,但也是有代价的。一是彻底失却了文字原有的象形功能,二是产生了诸多讹变,部分破坏了古文原义,造成了字形字义的混淆。
隶书以降的汉字书体,今人已辨识无碍了。不过,古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还对文字进行了大量的改造或分化。某些汉字与原先的出处渐行渐远。所以,今日汉字与古汉字在字义上仍有些许区别,是今人阅读古文原著时必须注意的。邵立荣先生总结并举例说明了汉字今生的分化演变的六个类型,即:假借、异体字、同形异义、同义换读、字形改变以及增换音符义符。汉字的这些衍变,一方面丰富了文字的涵义,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字形字义的偏差和异化。
邵先生以赵元任作曲,刘半农作词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ta?”为例,演示了ta字从它 ->(也)->佗->他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造“她/牠/祂”字的有趣过程。
邵先生的精彩演讲,让听众听得津津有味。演讲结束后众人纷纷举手发言,或置评,或提问,气氛非常热烈。如世界各地的象形文字有无传承关联?金文与甲骨文的差别?书写的方法和工艺对文字演变有何影响?简体和繁体孰优孰劣?甲骨文到底算不算文字?主讲人胸有成竹,沉着应对,娓娓道来,展示了他长期学习研究古文字和古音韵学的深厚功底。他还指出,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生存下来的象形文字,经历近4000年的漫长演变而未失真,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
最后,邵先生语出惊人,以“汉字万岁”作为结语,与听众分享他对汉字的热爱。
汉字万岁
讲座现场
文: 大勺 摄影: 晓榕,李冰,何华等 录像: 正心)
半杯清茶社微信公众号ID是:banbeiqingchashe,你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加关注;也可以扫描下列二维码加关注。以后你会在第一时间自动得到内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