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杯清茶社

古人如何选官?-- 半杯清茶社四月讲座后记


科举讲座幻灯片封面

2022年4月23日晚,半杯清茶社邀请燕娓琴博士做了题为《闲聊科举–兼看历朝选官标准的变迁》的网上讲座,就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特别是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做了详细和深入的介绍。

燕娓琴博士是半杯清茶社资深会员。她来美后获得教育测量学博士,并先后在美国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三十余年。作为当代“科举”的过来人和一名美国教育官员,她对古今中西的考试体制和取才方法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心得。

燕娓琴博士指出,中国古代朝廷的选官标准,从早期的“贤”与“能”,到稍后的“德”与“才”,大原则虽然都是一样的,但每个字的背后又反映出本朝选官标准的不同。她首先简单介绍了科举诞生以前的选官制度,包括上古的禅让制、商周的世卿世禄制,及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和军功制。接下来,她着重介绍了秦汉的察举制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这些初期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制度,最后卻演变成了由世家大族把持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弊病丛生。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改用科举考试取士,开启了相对公平合理的选官机制,也打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让底层平民百姓有进阶机会,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考试体制由隋朝开始,到了唐朝已经比较完备,宋朝进行了改革,到明朝达到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历一千多年。

燕娓琴博士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历朝科举考试的具体方法、考试内容和标准、和考试过程。比如唐朝科举考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门常科,进士科除明经科的内容外还要考杂文和策论,并有乡试、会试、铨试三级考试。到了明朝则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童生通过地方考试(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秀才(生员);秀才通过乡试(省级)成为举人;举人通过会试(全国)成为贡士;贡士通过殿试(皇帝钦试)成为进士。秀才的第一名称“案首”,举人第一名称 “解元”,贡士第一名称 “会元”,进士第一名称 “状元”。如果举人、贡士、进士都是第一名,即为“连中三元”,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各朝科举累计也不到20人。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主,方式则标准化成八股文(即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但八股并不等同于科举,只是科举考试中會試的第一场(经义),只有通过了八股考试的人才能进入第二场(经世学)和第三场(策问)考试。通过了这三场考试的人才算完成会试,取得进入皇宫參加帝王殿试的资格。燕娓琴还统计了历代录取进士的人数(宋代最多)以及进士的地域分布(江浙居多),并点出了考试政策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和地域歧视做法。此外,讲座中还穿插了一些有关科举的趣闻轶事,如孟郊《登科后》詩中“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真实含义、晚唐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作“神枪手”代考的故事和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科考舞弊案等。最后她总结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功过和历史遗产。讲座结束后,燕娓琴博士逐一解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气氛热烈,讨论踊跃。 整个讲座由燕娓琴博士娓娓道来,既有历史概括,又有数据分析,有骨有肉,要繁得当,让听众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深入了解了三千年来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得益良多,广受好评。

下面是讲座录像链接:


如不能观看Youtube录像, 可点击直接链接

(文 渔樵子)

 

半杯清茶社微信公众号ID是:banbeiqingchashe,你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加关注;也可以扫描下列二维码加关注。以后你会在第一时间自动得到内容更新。


半杯清茶社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