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话汉字--半杯论坛《汉字知多少》后记
邵立荣教授演讲神情
10月10日下午,半杯清茶社假维州Tysons-Pimmit图书馆举办半杯论坛,由资深会员邵立荣教授(渔樵子)主讲《说文解字》,与听众分享他的读书心得。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不断,沿用至今的文字,也是汉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由汉字创作的文学作品,更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然而我们在读写汉字的同时,对汉字的起源、演变、本义和字间的逻辑关系,却知之甚少。邵立荣教授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潜心一读再读《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收获颇丰。
《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汉字大典,与《尔雅》等书同为古代语言文字的"小学"经典,由东汉学者许慎花了三十年时间写成。原著失传,现存为北宋徐鉉徐鍇兄弟的校订本。这本书共有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一万多个汉字,十三万解说词,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书中按照造字的六大原理即"汉字六书":象形(具体)、指事(抽象)、会意(合体)、形声、转注(同义)、假借(同音),分析了汉字的构造,列出字形(小篆、金/籀文)、然后解释字的本义,再分析字形、字义与字音的关系,因形说义。《说文》的最大特色是把来源相同或相近的字收集在一起,分为五百四十个部首(而不是按照笔画或音韵排列),这样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大大提高了认字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邵教授自谓与《说文解字》有夙缘,反复研读,欣然自得。他和听众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他首先概要介绍了《说文》诞生的背景和大致内容,然后讲解了汉字的构字原理"汉字六书",接着举例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象形文字。接下来,他进一步介绍了几类常见部首汉字的字义与联系、若干熟视而不思的字形与字义和部分容易混淆的字形字义。比如"文字",其实是汉字生成方式的分类,即"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他强调,了解汉字的原义对理解古文和成语有着重要的帮助。
民国建立后,随着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汉字简化也开始被历届政府纳入议程。1935年,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套简体字表》。1956年,国务院颁布《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获得了法定地位,沿用至今。关于汉字简化这一争议性的话题,邵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表示汉字的适度简化,有助于学习中文,有些简化字,如塵/尘、蟲/虫、網/网、憂/懮/忧"尘"、"虫"、"网"、"忧"等字,简化合理;也有简繁两可的字,如欷歔/唏嘘、風/风、驚/惊、筆/笔。但汉字的过度简化,则散失了汉字的本义,甚至产生了歧义,比如薑/姜、莊/庄、葉/叶、蕭/肖、 遊/游、進/进、鬥(争)/斗等字。还有因简化闹出了许多笑话,比如後(遲也)/后(發號令者/君后)。
会场一景
邵教授认为,读《说文》,可以追本溯源,更好地了解汉字和成语的起源和本义,有助于准确理解古文和成语。比如《易经》的"屯"卦的卦辞、以及成语"中通外直"的"中"(内)、天下为公"公"的本义。
贯穿讲座,邵教授以小篆讲解汉字的来源,层层解析文字的构造,引人入胜。听众受益匪浅。
邵教授以一些常用成语错误,现场与听众互动,引起阵阵笑声。在讲座互动阶段,听众踊跃发问或评论,气氛热烈温馨。有台湾来的听众,分享了"台湾"何以无"湾"而成湾的有趣故事;有听众问及"走"与"走之"旁的区别,甲骨文对《说文》的影响等,邵教授都给了坦率的回答。有听众从汉字书写电脑化的角度评价简繁得失,认为《说文》给我们的启发是,未来不得不创造新字时,要根据汉字构造的规律进行,以不破坏汉字的传承为基本原则。
讲座的最后,邵教授引用清朝学者王鸣盛的名言与大家共勉:"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解字》,犹不读也!"
(文 大勺, 图 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