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遇罗文半杯论坛座谈"血统论"和文革危害
遇罗文先生演讲神情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现代血统论"成份论"正式成为一项执政党的政策,其内容为短短的15个字:"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这项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却是重在"有成份论"。所有人依据家庭出身划分阶级成分,被分成各种等级。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在就业、升学、入党、入团、上调和参军等机会面前受到严重限制和歧视。出身歧视在中国社会自上而下形成,直到文革,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文革初期,"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样的极端口号甚嚣尘上。1967年,有独立思想、有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情结的青年遇罗克,勇敢地发表了《出身论》,对这一不公平现象进行了纸上的抗争。然而这一理性的抗争却遭到了残酷的镇压。遇罗克于1970年3月5日被公开宣判死刑,年仅27岁。此后血统论愈演愈烈,贯穿整个文革。即使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尽管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出身仍然成为很多青年上大学的障碍。
文革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年,诸多反思文革的声音已经渐行渐弱。与文革结束时人人唾弃的情形不同,如今文革死灰复燃,被一些学者抹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7月11日,在这个七月流火,暑热正当的下午,波多马克社区中心并不宽敞的会议厅里,密密地聚集了120多位听众。人们神色凝重,倾听一位年近7旬的学者的讲座。这位操着平缓的语调和纯粹的京腔的老者,就是文革中因言获罪并遇害的遇罗克先生的胞弟遇罗文先生。
主持人强力向遇罗文先生颁发感谢状
遇罗文先生言语朴实,语气平缓,没有激愤和仇恨。他首先指出,血统论是因为专制统治的需要。如果要将阶级斗争长期继续下去,现有的阶级敌人会随着年老而逐渐消失,那么他们的子女应该是新的敌人的最佳候选人。血统论在文革开始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北京一些激进地区甚至出现"连根拔"的残杀。有些红二代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作为挡箭牌,开始不听话。中央文革于是利用草根为主的造反派进行制约,有限度地批判了血统论。在这样的形势转变下,遇罗文和几个朋友才有可能得到批准开办《中学生文革报》,并且在1967年1月8号的首期上发表了遇罗克的《出身论》。文章一经刊出立刻引起了大量出身不好的青年人的共鸣,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遇罗克呼吁社会罢弃反动的血统论,提倡承认个人努力,避免重蹈美国的黑人、印度的首陀罗和日本的贱民等因种姓制度而导致的歧视。然而,这样的"自由言论"很快为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所不容,报纸在办了七期以后就不能继续。遇罗克和遇罗文兄弟因此锒铛入狱,全家人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演讲中,遇罗文先生始终语气平和,很少提及遇罗克被捕和遇害的经过,以及他个人两次入狱的文革经历。在谈及现今普通民众对文革的态度转变时,他忧心忡忡地提到,现在社会上不乏怀念和支持文革的人。这些人有两种,一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已经全然忘记文革时那种物质匮乏、人人自危的情景,以为那时没有现在的腐败严重;另一种人则是完全没有经历过文革的血雨腥风,因不了解历史而误以为那是民风淳朴、同仇敌忾的时代。对于文革是否会再发生这个问题,罗文先生认为,再发生五十年前那样的文革不太可能,因为现在的人们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拓宽了视野,了解到不同的观点。但是,愚昧的文化土壤依然存在,暴民意识依然根深蒂固。血统论在当今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还原那段荒唐历史的面目,从而避免悲剧的重复,让"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想得以实现。
半杯论坛"现场一景
遇罗文先生没有把这次演讲变成他个人的血泪控诉,只是在听众的要求下简短地谈了他对胞兄遇罗克的印象。他满怀深情地回忆比自己年长六岁的长兄,是如何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爱护弟妹,以身作则。对他本人以及家人在七十年代的遭遇并没有做过多的陈述,而将个人的不幸转化为对历史的沉痛总结和反思。其博大的胸怀令人可敬可叹!
遇罗文的演讲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整整一个小时的问答,提问和评论者踊跃发言,举起的手有如丛林。讲座结束后,听众仍簇拥着遇罗文先生提问和展开热烈的讨论。
文: 童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