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杯清茶社

三伏之夜 寻古中原 - 半杯清茶社八月讲座纪要


刘嫄博士在演讲中

刚刚过去的2021年8月14日周六,半杯清茶社和来自美、加、澳及中国的新老朋友百余人于三伏之夜相聚在云端,随着演讲嘉宾暨半杯资深会员刘嫄博士的精美图片和生动解说,一探文物和古都大省河南。兴致所至,暑气皆消。

河南古称“天下之中”,是华夏文明摇篮之一。刘嫄退休后,在史密斯森尼博物学院旗下的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担任义务双语讲解员,见识了不少来自中国的古代玉器、青铜器和陶瓷器。对这些古器物的学习使她对中原文化源头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2018与2019年间两次专程到河南游学,并有幸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古都论坛暨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甫初,刘嫄便捷足先登,在专业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二里头遗址及其博物馆、也访问了汉魏故城等考古遗址,还探寻了其它一些普通游客行迹罕至的博物馆、陵墓和石窟。

游学归来后,刘嫄对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做了大量案头功课,加上多年来读书、摄影、撰文及足迹遍及六大洲五十国行旅中积累的文史修养,她将此次飨宴作为踏足中原大地进行深度文化溯源之所见所感系列的第一讲:《文化探源之一:中原寻古》,重点放在二里头遗址及其博物馆和十三朝古都洛阳。

笔者曾经不解,为啥要去河南寻古?刘嫄开篇就给出了回答:因为河南古都多啊!中国的八大古都有一半都在河南。具体而言,郑州是五朝古都、安阳和开封各是七朝古都、洛阳最甚,是十三朝的古都。又有人问:为啥古代朝廷都把都城建在河南呀?答曰:当然是地理位置适合经济发展啊。“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买过房子的人对此金科玉律都深有体会。

古都古墓多,文物自然就多。仅河南省内,现已记录在案的不可移动文物就有六万五千多处,占此类文物全国总量的10%,高居第二。其中古建筑(古城址、遗址、墓葬)就有23,000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UNESCO)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0处。

所有古遗址中,二里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据刘嫄介绍,该遗址是1959年由史学家徐旭生先生带队考察发现的。在随后的60年间,又分三期进行了二十多次发掘。时至今日,它拥有几个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明清的北京故宫也参照此法)、最早的“井”字形大道(即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车辙、最早的官营手工作坊区和最早的青铜礼器群。

二里头的考古研究迄今已逾一甲子,发掘整理出二百余件青铜器、百余件玉器、以及大量的陶器。宏大的遗址及珍贵的出土文物对研究华夏源头、国家兴起、城市起源、王都建设和王宫定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实物凭证作用。

除了二里头遗址,刘嫄对河洛平原的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以及安阳的殷墟遗址都逐一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1983年发现的偃师商城(公元前1600-1400年)距离二里头遗址仅6公里,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都城。

地处安阳的殷墟遗址则是商朝后期的王都遗址。当年周武王伐纣灭殷后,从这里迁走大量殷民,使历时270余年的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1046年)沦为废墟。从民国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1928-1937年间进行的15次发掘,到1950年至今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持续发掘,殷墟遗址是目前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遗址,成为中国考古学和史学研究领域的一块重要基石。殷墟遗址出土文物的第一个重头戏是甲骨文。作为华夏民族最早的文字,这里先后出土了有字甲骨十五万片。其中已辨认出的单字有五千多个,已辨识的汉字有一千七百多个。

东周王城遗址(公元770-256年)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确认的,不过考古工作1953年就开始了。这个遗址的特点是墓葬多。从1953到2001年,考古工作者在这方圆9平方公里的城址里发掘出了一千多座墓葬,还有十几个车马坑,包括皇帝才能享用的“天子驾六”,简直就是个超级墓园。

作为UNDESCO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汉魏洛阳故城,不仅是丝绸之路在东方的起点,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城中九层木构浮屠的永宁寺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该塔高约90丈(推测133米),有中国目前发掘保存最完整的土木混构佛塔基址。遥想在高层建筑几无的当年,如此高大的一座巨塔矗立在中州平原之上,“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洛阳伽蓝记》),该是何等的摄人心魄!

建于公元605年的隋唐洛阳城,经历了隋、唐、五代、北宋诸朝共530年,成为历史上沿用最久的都城。同时,它也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被宋、元、明、清历代皇宫所仿效。特别是宫城的应天门,作为隋炀帝开创万国来朝、武则天举行登基大典、唐玄宗接见日本遣唐使的重要场所,其设计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被誉为“天下第一门”,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洛阳近年的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获得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重建后的应天门,其双向三出阙的城墙从任何一个方向看都是三出,真是神奇。

前不久河南的大水灾把人们的视线从世界各地聚焦于中原大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次的讲座主题显得格外不同寻常。《中原寻古》主要介绍河南这块土地上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宝藏。刘嫄将讲座主题与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巧妙结合,描述了严重洪涝灾害给河南文物保护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据报道,持续大雨中,河南有400余处文博单位受损。如郑州商城遗址多处滑坡,殷墟大司空村考古工地和洹北商城制陶制骨作坊遗址也遭水淹。特别是拥有六万余件藏品的郑州博物馆刚迁入新馆。上游郭家咀水库水位快速上涨,存在重大的溃坝风险,馆内人员需紧急撤离。然而,在洪水已漫入大厅的危险时刻,全馆几十名工作人员却说“文物在,人不走”。大家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硬是靠自己的双手把一楼和二楼的400多件文物全部安全转移到更高楼层上。我必须说,这不是作秀、也不是演习,而是关键时刻河南文博人员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讲到动情之处,刘嫄的声音数度哽咽,感动我们所有听众。令人欣慰的是,大水过后,省内五处世界文化遗产基本完好,河南文物保护单位均未遭受毁灭性损害,馆藏文物无一受损。

两小时的演讲如白驹过隙,与会者意犹未尽,又就青铜器是否来自国外、二里头文化到底是姓“夏”还是姓“商”等问题展开讨论。听众无论是对洛河伊水满怀乡恋的河南人,还是对中原大地充满好奇的外乡客,都随着刘嫄的镜头和娓娓道来的声音一起穿越时光隧道,神游中州,返古探幽。大家的一致反馈是:讲座精彩、不虚此行!

演讲嘉宾介绍:

与我们之中的许多朋友一样,刘嫄1966年就被迫失学。小学都没毕业的她,靠多年自修在恢复高考后进入北大,于1982、85年分获学士、硕士;1989年在瑞士的巴塞尔大学获神经生物学博士。来美后,刘嫄先做科研,继做管理,曾长期担任国家健康总署(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简称NIH)神经所国际办公室主任。退休后,她在史密斯森尼博物学院旗下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做义务双语讲解员。虽是理科出身,刘嫄对人文科学也有广泛涉猎。她自许为一名“铺路架桥人”:退休前用科研立项与组织会议之途径为跨国界多学科合作铺路,退休后用导览演讲与撰文立述之平台为东西文化交流架桥。她的近作《畅游世界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一书入围三个Top 100好书榜。其它有关世界文化的中文作品在《书与画》、《丝路艺术》、《湖上》和《世界周刊》等刊物发表。自疫情闭馆以来,刘嫄已做了五十场在线导览,还应多个文化组织之邀做了十多场云端讲座。

[文中所引有关河南古都内容均来自刘嫄的演讲稿,特此致谢。]


如不能观看Youtube录像, 可点击直接链接

(文 娓娓 图 大勺)

 

半杯清茶社微信公众号ID是:banbeiqingchashe,你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加关注;也可以扫描下列二维码加关注。以后你会在第一时间自动得到内容更新。


半杯清茶社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