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拓展了我的人生画卷 - 记半杯清茶社八月画展【银杏叶画·木叶之华】和讲座
银杏叶画·木叶之华
在大自然的馈赠面前,有人写诗撰文,有人谱曲作词,也有人绘画写生······ 他们用眼观察,用笔描绘,将美好记录,将难忘永存。
2022年立秋的前一天,8月6日周六,半杯清茶社有幸请到了艺术家,银杏叶画手绘者陈颍女士,在波多马克社区活动中心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银杏叶画展和讲座:Splendor of Leaves, 银杏叶画·木叶之华。这是半杯自2020新冠以来的第一次线下活动,吸引了不少大华府地区热爱艺术的人士。陈颍的中国科技大学校友也纷纷赶来,为学妹学姐庆贺和助兴。
从康州驱车赶到的陈颍女士为来宾带来了近30件精美的作品:各式题材的银杏叶绘画原作及彩绘印刷成品,银杏叶画图案的艺术丝巾,还有她的钢笔画《芝加哥长卷》。小小的会议室一下子变成了艺术画廊。来宾们兴致勃勃,看得津津有味。为眼前的惊喜而震撼,不断发出感叹。
活动以展览在前,讲座在后的顺序进行,安排得非常周到。这样既方便大家在听讲前,能对银杏叶艺术先有些感性认识,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与艺术家见面。
一个半小时的观展之后,除了“很震撼”以外,来宾们也很好奇:一个学高分子物理的才女,哪里来的绘画功底?银杏叶画的灵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陈颍女士以她制作的一百多张精美的幻灯片,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如数家珍,将她的故事一一道来。
墨竹,银杏叶画灵感的开始
在银杏叶上画画,是在一个合适的季节,一个合适的地方。大自然给我展示了一种创作的可能性,是没有计划的开始,是随着季节的结束。这种最初的创作冲动,要从七年前说起······”
墨竹,有个诗情画意的传说。“西蜀有位善书画的女子,一夜,独坐南屋,竹影婆娑,沾墨挥毫,摹写在窗纸上,隔日再看,很有意趣,大家效仿,遂有墨竹。” 陈颍的银杏叶画与墨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初的灵感,要从光线下的墨竹说起。那种美感,让陈颍萌发了要把墨竹画在树叶上的想法。初期的尝试是在梧桐叶上画,加了淡彩,打了底光之后的墨竹,有种古代墓葬的美感。这种美的感觉,是陈颍心中的一道风景,她想把这种这种感觉留在叶上。由于梧桐叶易干,不好保存,陈颍开始寻找更适合绘画的叶子。
2015年,一个秋天的下午, 陈颍去学校接孩子。在校园偶然拾起几片银杏叶,习惯地用碳素墨水笔随意勾画起来。简单的线描图案,加上银杏叶独有的形态和色彩,呈现出一种有趣的视觉效果。这让陈颍兴奋不已!虽然对银杏叶很熟悉,但是那天与银杏叶的 “邂逅” ,将她的 “画笔” 从梧桐叶搬到了银杏叶。
心中的风景遇见了银杏叶,银杏叶画便诞生了,银杏叶画系列开始了。无数次被问:为什么是银杏叶?陈颍的回答总是既感性又理性。她说:银杏叶的质地有着古绢的感觉。首先,叶子的形状像扇子,让我想到了东方;其次,叶子的颜色和纹理很适合绘画,富有趣味性;再其次,叶子半干时的着色效果很好;再再其次,银杏树可以活千百年,有着生生不息的意境。在成都出生成长的陈颍,从小都与银杏相伴,因为熟悉,很亲切······
从2015到2022,陈颍画了400多片叶子,创作了30多个银杏叶画系列。系列作品包括:洛神赋、日本印象 (2015),青绿山水、遇见希腊、人物绘画 (2018),文艺复兴、一叶池塘、希腊神话(2019),老鼠嫁女(2020),成都老家(2021)和葵花系列(2022)。
银杏叶画作品分享
【洛神赋】诞生于2015年,是陈颍尝试的第一个系列,灵感来自东晋大画家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卷》。在北京故宫和辽宁博物馆看到的宋代《洛神赋图卷》摹本对陈颍的创作很有启发和帮助。系列再现了中国早期风景人物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高古与典雅的气质。
【日本印象】陈颍对日本物哀文化很着迷,认为那是真情的表露。这个系列主要取材于《源氏物语》,战国屏风画和浮世绘。
【青绿山水】对长卷情有独钟的陈颍,在故宫观赏《千里江山图》时得到了灵感:将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在扇形的银杏叶上,效果应该不错。在试验了好几种蓝绿色笔之后,陈颍摸索出了一种可以在银杏叶上产生青绿渐变的调色方法。以此方法绘制的银杏叶青绿山水图,深受好评。
“为心中的风景去寻找可以作画的叶子。找寻中,在叶子上分明又看见了风景。山峦与瀑布,湖泊和云彩,都在那里·······”
遇见希腊】希腊神话中的相爱相杀。2017年的希腊艺术之旅,给陈颍的创作开了新的窗口。
【人物绘画】“家,是生活的地方,也是带来灵感的地方。”
【一叶一池塘】2019年在巴黎橘园美术馆见到了全景式画布上的《睡莲》,陈颍认为这是西方大师创作的一幅很接近东方绘画精神的作品,开始尝试以莫奈《睡莲》的笔触去创作:油彩、光和影的艺术。塘中带有莫奈意境的银杏叶子,是Photoshop上去的。陈颍对后期处理的艺术效果非常满意。
【胡茄十八拍】享有中国十大名曲之一的《胡茄十八拍》,据传其作者是兼具音乐及文学天赋的蔡文姬。这套琴曲歌辞以“文姬归汉”为主题,是蔡文姬本人在由匈奴重返故土的途中,悲喜交集,感慨万千,借用当地的胡茄音调创作的。一章为一拍, 共18章。将歌辞中的意境呈现在银杏叶上,这种辞画转换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老鼠嫁女】献给2020鼠年的系列,是陈颍一次有计划的应景的鼠年创作。
【成都老家】陈颍对家乡一往情深,介绍自己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成都石室中学毕业“。家乡的风物时时在梦中出现。她常说,”绘画是一种记忆和表达方式”。
【葵花系列】2022年初,乌克兰战火重起。反对战争,呼吁和平。象征着生命力的银杏叶与象征着和平与希望的向日葵成为这个系列的“画眼”,非常有感染力。
“银杏-葵花-战争-希望, 这是我正在举行的展览,地点是加州Palo Alto Rinconada Library。 在二月三月“木叶之华”展览期间,战争爆发,心不能平静,文化艺术是我创作的源泉,而战争正在毁掉它,我开始了向日葵系列的创作。图书馆长留下一处非常合适的展览空间,建议我继续展览。于是,在四月,这个我最喜欢的月份,新展开始。“
银杏叶画,文化熏陶的果实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高分子物理,但是我的中学时代却是在一座人文图书馆吸收营养。那是我读闲书的“井喷”时代。我自己的完整图书馆记忆也是从中学开始的。”
在写给父亲的文章《父亲写竹,我画仕女》里,陈颍讲到了银杏叶画灵感的使者墨竹,与一生爱竹写竹的父亲是分不开的。如果说“墨竹”是点亮她艺术生涯的第一盏灯,父亲就是那个掌灯人。在父亲的指教下,陈颍从小打下了扎实的临摹和白描功底,这为她日后的艺术创作中的国画因素奠定了基础。当她爱上仕女图时,爸爸并不看好,认为工笔画不入流,不需要什么功底。但是有心的父亲并没有阻止,而是给了她自由发展的空间。当陈颍的工笔画仕女图一天比一天好,开始画出一点名堂的时候,父亲引她去见工笔画家,向高人讨教。十五岁的她,在石室中学就读时,完成了一幅让人刮目相看的工笔画仕女图。
曾梦想去美术学院深造的她,却成了人才济济的中国科技大学的理科生。离家启程前,父亲送给女儿的临别留言是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里的名句:音乐和图画这两条巨流,虽灌溉着生命的不同方面,渊源所至,同出于心灵深处。忆起这段往事,陈颍说,她那时太年轻,并不理解它的涵义。这句话一直伴随着陈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成长。当开始真正有所体会时,已为人之妻为人之母。陈颍对父亲的启蒙之恩感激不尽。
陈颍的绘画热情没有因上了大学而冷却。渐渐地,她发现自己不再追求繁复,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人物的神态上。她的绘画功底和才气在校园里的美展及校园杂志插图上显现出来。
书画皆佳的优势,让她那篇手写的图文并茂的毕业论文,在众多的毕业生论文中与众不同。
陈颍从小喜欢读闲书。守着父母单位的大图书馆,青少年时代的她读了大量的人文书籍。回忆成长的道路,陈颍说,这段时间的人文知识积累对她后期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陈颍说,那个时候读书,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去行万里路,但是那些书却让远方近在了咫尺。”
在《我和图书馆的故事》一文中,陈颍讲述了她用过的大大小小的十几所图书馆。从童年时代的县文化馆到学生时代的校图书馆及父母工作的单位图书馆,从公司图书馆到社区图书馆,从市公共图书馆到国会图书馆,从国内图书馆到国外图书馆,从现代化的图书馆到古代图书馆遗迹······
包包中永远有本书,走到哪,读到哪。
陈颍喜爱旅行,对有计划的独自旅行更是偏爱。2007年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之行,重新燃起了她的绘画热情。回来之后,陈颍重拾大学毕业后丢下的画笔。从陈颍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日本、希腊、巴黎之行,给了她很多创作的源泉。每一次出走,都是与自己的再次相遇。
陈颍的银杏叶画里,无不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到的风景。
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
艺术,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就如同空气与水一样自然,成为生活必需品。又像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我也希望我自己探索的过程中,能发一点微光,看得见自己,也让近旁的人看见。“
从成都到合肥,从合肥到芝加哥,从芝加哥到北京,从北京到加州······ 陈颍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过各种变化,但始终没有离开艺术。她以观察者的眼睛看生活,以艺术家的笔墨记录生活。生活给她带来了很多的灵感和绘画的题材。她说,当以观察者的身份创作时,她会变得更包容,不再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生活变得更加有情趣。生活处处有艺术,艺术把生活点亮。陈颍的作品素材大多来自现实生活场景和记忆,她会以不同的绘画方式来留住那些美好的瞬间。就像墨竹成就了银杏叶画系列,芝加哥的生活经历成就了钢笔画《芝加哥长卷》,孩提时代的儿子与父亲聚少离多的生活场景成就了《石头和爸爸100个瞬间》,在医院照顾父亲的那些日子成就了《医院组画》······。
不同凡响的《芝加哥长卷》由20 多幅画组成,近10米长。《芝加哥长卷》描绘了陈颍一家人在芝加哥漫长的冬天里活动的场景。下图是《芝加哥长卷》中的一幅。这个有着中国画长卷影子的创作,在陈颍看来,是潜意识里的国画情节在发力,与她幼时的国画书法训练和耳闻目染的文化熏陶是息息相关的。
艺术,来自生活,回到生活。绘画,为我展开了一幅画卷,一个平行世界。画画,是一个自我放逐的过程。”
在北京生活期间,陈颍圆了中学时代的美院梦,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的进修生。北京的艺术氛围,滋养着她。除了读书绘画,她还主译了《艺术史:1940年今天》一书。
陈颍的理科背景引来了很多好奇。有人问,理科专业对你的银杏叶画创作有帮助吗?陈颍笑着答道,帮助太大了!在收集资料方面,理性思维的训练非常有帮助。其它方面也很受益,比如:画面构图;合理安排时间,兼顾绘画、工作和生活;同时处理多项事物的能力。得益于在公司做过项目经理的经验,陈颍很自然地将比较大的创作和展览以及讲座计划当作项目来做。另外,笔者注意到,陈颍的创作,需要有对事物入木三分的观察能力。格物致知,这种能力离不开她的理科功底。
文与理,相得益彰。陈颍的创作过程、生活经历和对艺术的执着都令人深受启发。
讲座结束了,听众的热情依然高涨。很多人留下来继续欣赏展品,与艺术家交谈。陈颍希望她的作品和讲座能够以画会友,以文会友,互相学习。
视频和讲座幻灯片截屏:陈颍提供;活动照片:陈颍、陈丽川、屈钢等提供。
演讲嘉宾】陈颍,艺术家、翻译,毕业于成都石室中学,198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高分子物理,后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Motorola做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十多年后,2011年起在北京定居。自幼喜爱美术,闲暇之余,爱逛画展,爱翻画册,翻译艺术史,去美院学习,还不时画上几笔。艺术作品包括手绘银杏叶画系列,《芝加哥长卷》,《石头和爸爸 100 个瞬间》,《医院组画》等深受大家喜爱。勤于笔耕,乐于分享,发表文章,在美术馆和大学举办过艺术讲座,接受电视台采访,获得很好的反响。
欲了解更多,请扫码(见下)进入陈颍文章专辑,视频号及YouTube视频。
半杯清茶社社长牛璐明(右)向陈颍颁发感谢状
会场
(文 溪水潺潺)
半杯清茶社微信公众号ID是:banbeiqingchashe,你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加关注;也可以扫描下列二维码加关注。以后你会在第一时间自动得到内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