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杯清茶社

走进面纱后的伊朗—半杯清茶社龚锦讲座后记


主讲人龚锦步入讲台

谈到伊朗,人们往往联想到宗教束缚、社会封闭和对西方的敌意等刻板印象。这类信息大多来自媒体报道。尽管大家大致知道伊朗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近代相对积弱,但对其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却常常流于表面。许多人环游世界各地,却对前往伊朗旅游望而止步,尤其是在当前地缘政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

大华府知名摄影师龚锦先生近日刚刚踏访伊朗,并拍摄了大量摄影作品。应半杯清茶社邀请,2025年7月26日在美京华人中心(CCACC),龚锦与半杯清茶社的朋友分享了他在伊朗的亲身经历,以及他镜头下所见的伊朗。这次旅行,改变了他对伊朗社会与人民的认知,甚至在某些方面颠覆了他此前的印象。

初抵伊朗,龚锦注意到旅馆的房号虽与阿拉伯数字相似,却又略有不同。原来伊朗人使用的是波斯数字,而非阿拉伯数字。同时,伊朗的主要语言是波斯语,并非阿拉伯语。虽然阿拉伯语在宗教与教育中具有一定地位,但并不是通用语。

此外,龚锦发现,伊朗官方公布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差异巨大。例如货币汇率,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4.2万伊朗里亚尔,但他在当地用美元现金兑换时,一美元却可换得79.9万里亚尔,几乎是官方兑换率的二十倍。

龚锦一行共12人,多为美籍华裔。在当地导游的安排下,他们于2025年5月驱车穿越3000英里(约5000公里),深入伊朗南北,游历了众多历史古迹与文化名城,领略高山、沙漠与海岸的多样自然风光。访问期间,美伊谈判仍在进行。他们回美不久,以伊战争于6月初爆发。

刚抵伊朗时,他们询问导游是否应隐瞒自己的美国背景。导游却建议他们直言不讳,无需担心。事实也的确如此,当地人听闻他们来自美国,毫无敌意,反而热情有加。龚锦提出的拍照请求,对方大都欣然接受,毫不避讳。他镜头下的伊朗民众,神态自若,面部放松,眼神明亮友善,展现出自然、自信与自豪。女性多戴头巾遮发,也有部分女性将头巾后移,露出部分甚至全部头发。令人惊讶的是,除寺院等重要宗教场所,在公共场合则很少看到以面纱蒙面的女性。原来,这是一场“面纱革命”的结果。2022年,伊朗女孩玛莎·阿米尼(Mahsa Amini)因未正确佩戴头巾,被道德警察迫害致死,从而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反抗浪潮。

龚锦在世界各地,如南非、南美、埃及等地均有人像拍摄经历,但在伊朗的拍摄体验格外难忘。他无需长焦镜头,无需偷拍,也未曾遭到拒绝,甚至还有伊朗人主动要求合影。镜头前的他们没有拘谨与羞涩,自然大方,与外界对伊朗的固有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他也观察到,当地民众生活水平并不低,汽车普及率高,汽油价格便宜得令人惊讶。教育与医疗负担较轻,食物丰足且价格低廉。虽然伊朗的互联网不与外界联网,但在伊朗旅游仍可以通过微信与外界交流。伊朗几乎人人拥有智能手机。尽管并非所有伊朗人都通晓英语,但年轻人及受过教育者普遍能够流利交流。英语已被列为中学阶段的必修外语。

作为什叶派国家,伊朗的宗教氛围显得更为庄重,其节日多以祷告、施舍和家庭聚会为主,而非部分逊尼派国家的喧闹热烈。清真寺的宣礼声通常局限在建筑之内。龚锦也了解到,对伊朗人而言,被称作“阿拉伯人”是一种极大的冒犯——那是对波斯文化的误解与否定。伊朗,显然并非阿拉伯国家。

伊朗的文化根基是波斯文明,这片土地承载着超过五千年的历史。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651年,这里诞生了诸如苏萨、埃兰文明等早期国家形态。埃兰王国与苏美尔、巴比伦频繁互动。米底王国(前728—前550)奠定波斯文化基础,之后由居鲁士大帝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国—波斯第一帝国。居鲁士以开明宽容著称,允许民族自治、信仰自由,并建造“王之大道”。在其统治下,犹太人得以重建耶路撒冷圣殿,这成为犹太民族恢复信仰与身份的重要契机。居鲁士大帝的名言“我宣言,尊重属于帝国各个国家的传统、习俗和宗教。我声明,现在每个人都有选择宗教的自由。”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权宣言。

阿契美尼德帝国被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帝国,疆域横跨巴尔干至印度河。然而,它未能征服希腊城邦,留下“遗憾”。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接过父王遗志,率军东征,在短短八年内横扫波斯,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宏大帝国,直至32岁病逝。

此后千年,波斯文化虽历经外族统治,却始终未曾消亡。从反抗希腊统治,到与东罗马帝国抗衡,再到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并迅速伊斯兰化,波斯人保留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化。即使至今,许多波斯人仍视阿拉伯人为“异族”。

近代的波斯,在俄英干涉下丧失大片领土。巴列维王朝(1925–1979)推行世俗化与现代化改革,但其独裁与亲西方政策最终引发1979年伊斯兰革命。自那以后,伊朗成为一个什叶派神权共和国,在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摇摆。

龚锦所到之处,被伊朗的历史厚重所打动,也为其自然奇观所折服。在伊朗西南部,他于傍晚抵达恰高·占比尔(Chogha Zanbil)——一座公元前13世纪建造的金字塔形神庙,属于晚期埃兰文明,是伊朗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遗址。当时游人已散,他在夕阳余晖中,静静凝望这座外墙长达4公里的巨构,感受三千年前文明的震撼。

在设拉子东北,龚锦参观了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礼仪之都,建于前515年,后于前331年被亚历山大焚毁。其残垣断壁仍诉说着往昔辉煌。百柱大厅曾为朝见之所,“万国来朝”浮雕展现各属国使节朝贡的壮观场面,石柱顶部雕有牛头、狮头等,融汇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艺术风格。

讲座中,龚锦还分享了伊玛目广场(伊斯法罕)的宏伟气势,亚兹德老城的风塔系统,以及阿米尔乔赫马克清真寺的拱形壁龛。其他拍摄点包括贝赫拉姆火神庙、伊玛目阿里神殿、阿里·伊本·哈姆泽圣陵、设拉子的纳西尔·穆尔克清真寺(粉红清真寺)等,每一处都在他的镜头中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霍尔木兹海峡,龚锦惊讶地发现海水清澈透明,附近的格什姆岛与霍尔木兹岛地貌奇异、色彩斑斓,是摄影创作的绝佳地点。

他还分享了参观Iran Mall的经历——这个被收入吉尼斯纪录的购物中心,其商业面积超过两个故宫,馆内竟建有一座3300平方米、藏书达6.7万册的古波斯式图书馆。台下许多书迷听后惊叹不已,不禁怀疑:“这真的是伊朗吗?”

在提问环节,听众纷纷举手。龚锦逐一耐心作答。大家感谢龚锦老师,让我们看到面纱下的伊朗;也再次深刻地理解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从左右我们思想的媒体茧房里走出来,拥有更丰富精彩真实的人生故事。最后主持人廖伟不得不掌控时间,宣布讲座结束。

张晓榕社长代表半杯清茶社向龚锦颁发了感谢状。虽然讲座并未公开宣传,仍吸引了众多闻讯而来的听众,既因主题吸引人,也因龚锦先生的盛誉——他的摄影技艺精湛,为人更是谦和可亲。

龚锦先生业余从事摄影创作近三十年,作品屡登《国家地理》等美国主流杂志,并多次获得国际摄影奖项,彰显其深厚艺术功底与独特审美视角。他长期服务侨社,谦逊热心,备受华府侨界推崇。龚锦先生现任大华府同乡会联合会名誉会长。正如廖伟所言,与龚锦共事,总令人对他的人品愈加敬佩。

笔者此次有幸参与讲座筹备,与龚锦先生有更多交流,他对讲稿精益求精的态度给我印象尤深,也得以结识其夫人肖丽女士。龚、肖两人相濡以沫,温和睿智,实为令人钦佩的贤伉俪。


街拍伊朗女士


居鲁士圆柱,铭文为居鲁士宣言(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张晓榕社长(左)和主持人廖伟(右)向龚锦颁发感谢状


合影


恰高·占比尔 - 建于公元前1250年的埃兰王国。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形神庙标本, 也是伊朗第一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世界遗产名录的人类遗迹。


《凝视》 – 拍摄于伊朗舒什(Shush, Iran)的餐馆


星谷-格什姆岛(Qeshm Island)


伊玛目阿里清真寺(Masjed-e -Shah Mosque)


阿扎迪塔(自由塔)


(图:晓榕,晓京;文:何华)

 

半杯清茶社微信公众号ID是:banbeiqingchashe,你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加关注;也可以扫描下列二维码加关注。以后你会在第一时间自动得到内容更新。


半杯清茶社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