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琴艺传承古典音乐

时逢金秋十月,在晴朗明媚的10月20日周日下午,华盛顿地区半杯清茶社的二十多位会友荣幸出席观赏了一场美妙动听的大提琴与钢琴室内乐音乐会。本场音乐聚会是由半杯清茶社与华盛顿的退休外交与领事官员协会 (DACOR) 联合在DACOR-Bacon之家举行,由国际知名大提琴演奏家 (Evan Drachman) 联手钢琴演奏家蘇婉淇博士 (Dr. Wan-Chi Su) 出演贝多芬 (Beethoven)、勃拉姆斯 (Brahms) 与布鲁赫 (Bruch) 的经典作品。
在参观浏览了DACOR-Bacon 之家的丰富历史与诸多意义非凡的陈列物品之后,大家都热切期待着音乐会的开始。从节目单上的介绍我们欣然知晓, Drachman先生的外祖父 (Gregor Piatigorsky 1903-1976) 曾是二十世纪久负盛名的俄裔美国大提琴演奏家与作曲家,曾以他极富表现力的精湛演绎诠释了诸多伟大作曲家的大提琴作品,被誉为大提琴演奏史上的传奇音乐家。出于如此非凡的音乐历史与家庭背景,观众们座无虚席、专注期盼着 Drachman先生开始他又一场杰出的演奏会。
Drachman 先生的开场语首先为大家带来了一份惊喜:他的演奏用琴是目前为数甚少、制作于意大利威尼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 Domenico Montagnana 名贵大提琴!他当时1982年在伦敦首次试奏就已爱不释手,得知包括 Jacqueline du Pré 在内的多位世界知名大提琴家都曾演奏过这把名琴时,Drachman先生毅然决定收藏作为他终生演奏用琴,至今已伴随他的演奏生涯 40余年。音乐会一开始我就坐在前排,有幸近距离目睹了这把历史名琴的绝佳音容,聆听着她发出的阵阵余音袅绕、富实而浑厚、饱满且悠扬的优美音质。据我的大提琴演奏家朋友介绍,Montagana 与 Stradivarius 和 Gofriller 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名贵大提琴品牌!这次能亲耳享听、亲眼鉴赏这件稀世珍宝的风采,着实令在场的乐友们倍感荣幸!
这场音乐会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份惊喜,是这架曾由20世纪久负盛名的波兰裔美国钢琴大师 Arthur Rubinstein 每次来华盛顿在 Bacon 之家下榻时所特地选用的演奏钢琴。这架 Steinway 钢琴的主人原为 Bacon 之家 的女主人Virginia Murray Bacon 女士,在她离世后连同房屋以及全部物品均遗赠给了退休外交家与领事官员协会。这次音乐会由蘇婉淇博士用这架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钢琴与 Drachman 先生的名贵 Montagana 大提琴完美匹配,为我们精彩上演了以下三首古典音乐名曲。
贝多芬:降E大调 “魔笛” 主题变奏曲
音乐会的第一首曲目,是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于1801年根据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60-1795) 的歌剧《魔笛》中夜女王的女儿 Pamina 与捕鸟人 Papageno 的二重唱 “Bai Männern, weiche Liebe fühlen” (感受温柔爱情的男人),包含为钢琴与大提琴所创作的七段变奏曲。正如 Drachman 先生所介绍,原唱中的男女主角都在渴望各自所想往 (但不是对方) 的爱情,而贝多芬則出于对莫扎特原作的喜爱而写下了这首别具特色的纯器乐二重奏,用主题与七段各式变奏充分展示对爱情的多种感受。
为充份尊重并体现两位作曲家的原创精神,大提琴与钢琴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两位艺术家的演绎不仅彰显杰出的琴艺,更充份体现对这首作品完美无瑕的诠释;无论是钢琴与大提琴交相呼应、互为衬托的主题部分,还是张弛有序、时而炽热渴望、时而又舒缓温馨,时而活跃欢快、时而又忧柔伤感的七段变奏,两位艺术家配合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柔板的第六变奏使我印象尤为深刻,大提琴的温情柔美的独特音色在钢琴贴切细致的衬托下,让我们满满地感受到了爱情的浓郁与温暖。
勃拉姆斯:E小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
继承并发扬莫扎特、贝多芬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风格的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是十九世纪又一伟大德国作曲家。虽然人们更为熟悉欣赏他创作的四部交响曲、多部协奏曲以及其它管弦乐作品与声乐作品,勃拉姆斯的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作品第38号) 创作于1862-1865年间,以献给奥地利音乐教育家、大提琴手 (Joseph Gänsbecher 1829-1911) ,是继贝多芬之后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经典大提琴作品。再者,这部作品突出了钢琴超脱伴奏的表现力,与大提琴交融在三个乐章所承载的无标题音乐意境之中。
第一乐章为 “不太快的快板” (Allegro non troppo) 的奏鸣曲式,由大提琴与钢琴先后互为衬托地展示出舒畅婉转、深沉而又延绵的两个歌唱性主题,通过两位演奏家从呈示、展开到再现各个段落的激情演绎,极为贴切地表达出该乐章抒情而和谐的主旨。第二乐章标示为 “小步舞曲般的小快板” (Allegretto quasi Minuetto) ,大提琴与钢琴同样各施其能地还原了作曲家继承发扬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本意,特别是其轻盈典雅而古风味十足的小步舞曲主题,经过第一段的呈示、与中段婉转旋律的对比、乃至第三段紧缩的再现,都凸显了两位演奏家忠实作曲家原意的艺术表现精神。随后的第三乐章也是 “快板”,是勃拉姆斯根据巴赫 (J. S. Bach) 的《赋格艺术》(Kunst der Fuge) 第十三对位曲的主题所创作。这里大提琴与钢琴将律动感很强的赋格主题对应如流、穿插展开,从容而娴熟地胜任了赋格曲中难度很高的复调音乐演绎;正如Drachman 先生献演这首作品时所说,他的大提琴和蘇博士钢琴的配合必须做到无缝衔接,才能表现出本乐章中勃拉姆斯版的巴赫赋格艺术精华。
布鲁赫:晚祷
作为音乐会的压场曲目,这首由德国作曲家布鲁赫 (Max Bruch 1838-1920) 于1880年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创作的《晚祷》(Kol Nidre,作品第47号),是作曲家继《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与《苏格兰幻想曲》之后的另一部著名作品,至今已有多位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演绎的经典版本。这部作品的副标题是: “根据希伯莱曲调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创作的柔板” (Adagio on Hebrew Melodies for Violoncello and Orchestra),该曲调原为犹太人在赎罪日 (Yom Kippur) 夜晚祷告时所唱。布鲁赫虽然没有犹太人血统,但经常被充满悲情的犹太民间音乐所感动,故而创作了这首《晚祷》。
乐曲一开始,钢琴缓慢的柔板渐渐引出了大提琴奏出和声小调的第一主题,哀婉伤感的旋律催人泪下 …… 第二主题虽然是大调旋律,但依然悲切忧伤,更像是在诉说着无尽的苦难与折磨 …… 随后的多段展开与变奏所历经的跌宕起伏,直至渐渐沉浸在悲切而充满期盼的尾声,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乐曲所传递的一阵阵情感波澜。Drachman 先生由衷而发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伴随着他的精湛演技,把这首大提琴名曲的艺术感染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结语
音乐会结束后,在场乐友们纷纷向两位演奏家祝贺致谢,交谈甚欢 …… Drachman 先生又一次详细讲述了他与这把名贵 Montagnana 大提琴的深厚姻缘以及他的专业演奏生涯。在聆听完他的精湛演绎、并知晓这些宝贵信息后,我由衷钦佩这位天才大提琴家的艺术造诣,这场室内音乐会又一次印证了巴尔的摩太阳报 Steven Wigler 的评语:Drachman 先生 “拥有他祖父辈受尊敬的两种品质:让大提琴模仿人类歌声的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而后者更为重要。”
当有乐友问到钢琴家蘇博士与 Drachman 先生紧密合作的感想时,她很谦虚地说道,听众们对演绎作品的热烈反响使她感到最为欣慰与骄傲,因为这是对她钢琴家最大的赞誉与鼓励。从这三首作品的钢琴部分所承载的不可分割的重量来看,蘇博士出色地展示出了她非凡的演奏气质,正如美国专家的评价:“充满了敏感性和想象力。” 同时,Drachman 先生也表示,特别高兴能与蘇博士多次合作出演,这场精彩的室内音乐会又一次成功展示出这两位音乐家超凡的艺术魅力与演奏风采! 最后,衷心感谢半杯清茶社、退休外交与领事官员协会 (DACOR) 组织并赞助这场珍贵的室内音乐聚会,两位演奏家杰出的音乐艺术奉献传承了古典音乐的精华,让乐友们印象深刻、受益良多!
作者简介:胡海平 (Dr.Patrick H. Hu) 博士早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本科音乐理论专业,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 (UCLA) 先后获得音乐史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92年胡博士考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法学专业,于199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胡博士从事专业律师工作已近三十年,虽然事业转型后成为一名成功的法律人,音乐已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与力量。胡海平博士多年来热情与乐友们分享古典音乐作曲家们非凡的音乐创作经历、以及经典音乐作品所带给人类的崇高美感与精神食粮。他已在线上线下为乐友们举办多次音乐欣赏讲座,深受听众们的喜爱与赞誉。

300年历史名琴-Domenico Montagnana

Rubinstein大师演奏过的Steinway钢琴




(撰稿:胡海平)
半杯清茶社微信公众号ID是:banbeiqingchashe,你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加关注;也可以扫描下列二维码加关注。以后你会在第一时间自动得到内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