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杯清茶社

漫谈文化差异和认同--华裔的文化环境


金勇静女士


季肇瑾女士

2014年4月12日,华盛顿地区的天气尽现春光明媚与风和日丽的景色,下午2时许,40余名半杯清茶社会员和热心观众兴致勃勃参加了半杯清茶社组织的,由资深会员季肇瑾女士和金勇静女士联袂主持的《漫谈"文化差异和认同"--华裔的文化环境》专题讲座,并进行有关华裔文化的差异与认同交流,畅谈来美生活的文化融合,亲身感受或体会。

海外文化(或称移民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产生并发展在远离母体的异国土地上。当不同的个体人格融汇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总和——新移民的文化环境。每位华裔时常面对"你是谁?你为谁?你怎样生活?"的话题,自然引起社会和更多人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半杯清茶社围绕华裔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序组织资深教授和学者进行专题演讲。这是继今年二月"文明的发展与模式"和三月"中美关系和民族感"的宏观世界理论讲座之后,将观众视角拉近身边进行微观世界的理论演讲与讨论,围绕来美生活与工作的众多老华裔或新生代移民的华人群体,在上下五千年、纵横万万里的古老中华文化与独立只有237年历史的美国现代文化文明社会的碰撞中,如何找到融合点,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编辑自己的故事,走出自己美丽人生道路?

季肇瑾与金勇静两位联袂演讲的女士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来北美留学定居的第一代移民,也都是2013年的新科诗集、散文集作者。

季肇瑾的第一本诗词集《静庐诗词集》于2013年秋天出版。她在美工作二十余年,挣扎在文化差异与认同之间,直到逼近耳顺之年,才找到回归自身文化本质的感觉。季肇瑾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美和意象美,并得益于张之洞的"中学西用"观点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从而产生一种自由的意识来享受快乐的人生。

金勇静自2004年7月起,以"萧靖"的笔名为社区报纸《新世界时报》撰写"闲话闲说"专栏,话题涉及文化、教育、历史和经济。她认同"知行合一"。路在脚下,抽象的理念可以普世,具象的故事必须独特,超越东西方文化的僵硬归类和对阵。2013年秋,她的第一本散文集《走出文化洞窟》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季肇瑾女士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言简意赅的演讲。她用一首《雪梅香》论文化的诗词作为开场白:"书房四壁破时空。感中西差异,思维论证难同。谈两希文化源远,数中国历史高峰。楚汉争,儒道相協,佛教相容。 中庸,道一贯,世代相传,慎远追终。比较哲学,睿智诡辩西东。权力更替有史记,大学论语皆相通。文明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接着她从人的文化形成的中学基础说起,分析研究西方文化的两希文化的起源(希腊)。追溯先秦的《易经》、《道德经》、和《论语》这三部经典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架。她认为,文化的意识是从个体开始的。古希腊的哲学精神是"认识你自己"。《六祖坛经》也讲道"菩提自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认识自己的本性。

季肇瑾女士认为《易经》以辩证的观点阐述"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它以阴阳八卦形式推测自然界和社会变化的现象。其对动静、开合、聚散、盈虚、阴阳、刚柔等范畴的论述对中国哲学、思想方法论、美学和艺术创作均有极大影响,列举史例一一论证其文化内涵的强大生命力。

季肇瑾女士从个人的修养出发,认为五千字的《道德经》是我们需要信奉的经典。她摘录几节请观众朗读与大家分享。她认为《道德经》的语言看似简洁浅白,似乎很好理解,但意义却非常深奥,其中每句话都值得好好品味和实践。她特别推崇《道德经》四十五篇中的"清静为天下正"一句(Tranquility and harmony are the true order of things),故取名自家的小屋为"静廬"。

季肇瑾女士从中国政治伦理的角度来研究,举例说明有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历史故事。《论语》其政治核心思想是"仁"。孔子认为有五种品德算是仁:"恭、宽、信、敏、惠",即"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把这些做人的道理用于治理国家,就是仁政。中国政治注重的是王道,西方政治注重的是霸道,王道和霸道都需要一些来治国平天下。

季肇瑾女士认为,先秦的三部经典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框架,其后,汉代儒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等又充实了中国文化的内容,真是博大精深。

季肇瑾女士个人非常欣赏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根底,运用美国的科学、教育、生活、和法律等有用的东西来谋生,在新大陆发展。"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美华裔来到美国。"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学语言,学开车,学习美国的生活方式。物质层次的东西容易满足,但精神层面就不容易满足了。于是,失落感和痛苦伴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这是母语文化的不同而折射的文化差异和冲突。

季肇瑾女士直言,个人不过是长长物种链上的小小一环,不必为文化的差异和冲突而痛苦。你是移民,你和你的命运也被决定了。特别是在东西文化差异巨大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文化精神遭受重创,深深地被压抑,人的精神易被异化。

季肇瑾女士提请关注在美中国移民文化融合比较滞后,综合得分偏低问题。

在华裔文化圈子中,季肇瑾女士观察到这种社会现象:英语能力较强者,比较容易接受文化认同观念,融入主流社会。但对于有着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人,个人主观意识越强,就越难溶入西方社会中。"他乡"难成"吾乡",这也是第一代移民常常萌生"叶落归根"的想法。华裔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因成长在英语的环境中,中华文化的影响甚微,他们可以成为美国人。但也非常困惑,因为当人们看到他们黄皮肤和黑头发之后,还是把他们归类于中国人和亚洲人。华裔的第二代往往非常排斥学中文,但第三代又有回归祖籍文化的需求。

移民精神异化的另一种表现是由于"审美距离感"造成的。异化了的精神不再适应原生文化的土壤,必须再蜕变,再异化。人往往具有双重的自我意识,表面意识和潜意识。即使到了不惑和听天命之年,还不能确定"我是谁?"。有人认为自己已经融入主流社会,是个美国人了。这是你主观设定,是一种幻象。人家仍认为你是中国人,至少是一个华裔。这里有一条认识差异的鸿沟。你可以尽量去改善认识的差异,但鸿沟依然很难逾越。

季肇瑾女士在演讲结束时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是谁?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我就是我。"我是在美国生活的中国第一代移民。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归属感。成年后移民美国,基本上已确立了自己的中国心和文化本质。你可以理解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但要真正融合和完全接受是很难的,君子可以"和而不同"。

接着金勇静女士围绕《走出文化洞窟》为题进行现场演讲,她主要从"文化洞窟的含义与海一代华裔、文化洞窟与二元思维和走出洞窟,超越二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明确洞窟是一种思维上的"自我蒙蔽",指出华裔或海一代陷入"文化洞窟"的风险比较大,举例论证华盛顿不是"文化荒漠"问题。

金勇静女士认为:文化差异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横跨太平洋,相隔几万里。所经历的文化环境的变迁和差异,就不是"十里""百里"的不同,而是"千里""万里"的不同,许多人成年之后移民美国,年轻时经历的两个文化断层,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这种经历使中美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差在今天显得更强烈、感受也更深刻。因而,跌进"文化洞窟"的风险很高。

金勇静女士列举华盛顿作为美国的首都,人文荟萃。国会图书馆,世界最大的藏书机构;斯密森旗下的那么多博物馆,几乎全部免费开放;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每个星期有免费的交响音乐会。即使民间团体如莎士比亚剧院,每年也有免费的专场演出;还有很多其他文化活动。独立书店,"Politics & Prose"(政治与散文)吸引众多人阅读的许多例子论证华盛顿被贴上"文化荒漠"标签也许是文化差异的原因造成这种认知错误,从2010年以来,华盛顿已经连续四年国际排名第一,被列为"美国最有文化的城市"。

金勇静女士还对文化洞窟与二元思维进行解读,认为文化洞窟,实际是陷在文化差异中不能自拔,而二元思维是近现代人类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并且是一中有趣的文化现象。她列举在美国一个广告,唱一支歌,会引起许多激烈的争论现象,问这也是不是一幅美国人文化"洞窟"的景观?


会场

金勇静女士还对文化歧视现象及有趣的文化差异和基督教文化现象进行剖析。认为华裔在文化差异问题上面对最多的,可能就是所谓"东方""西方"的纠缠。人们习惯上把西方文化等同于、至少与基督教文化挂上钩,这是有问题的。

金勇静女士建议华裔走出洞窟、超越二元。提出文化差异不是"斯芬克斯之谜",中国的蒙童读物《三字经》可以作为一把钥匙。文明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东方"和"西方"不是一成不变的两个阵营,东方、西方都在变。华裔要编辑自己独特的故事,要解读文化的差异,要走出文化认同的新路。人,是要自己去做的。华裔或"海不归",有这么好的条件,说自己相信的话,做自己相信的事,不纠缠于"东方""西方"的概念,围绕着"普世"理念舞蹈,忘记创造自己独特的故事,那就太可惜了。

季肇瑾、金勇静女士主题演讲后与观众展开最关注话题现场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华裔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主题,寻找身边的文化差异与认同感和幸福感。

与会人员发言踊跃,每位华裔都有不同的个人经历、不同文化感受或文化认同的故事,是许多在美或即将来美的华人热切关心的话题,无论是演讲还是互动交流,话题内容非常丰富生动,每位华裔都有自己好像说也说不完的动人故事和精彩片断,每个人对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从不同角度表达为更具体,更现实,更客观,更有吸引力。整场演讲会与互动交流观众发言(问)气氛热烈,讨论发言一个接一个,列举事例个个精彩感人,各人对文化差异与认同理解有相同之处,也有观点迥然之处。例举华人来美的文化差异(如在饭店一起就餐时或乘车时的大声说话等)出现的形而上的表像,许多具体的活生生的生活习俗、习惯现象,体现的都是华人文化与美文化的差异碰撞等,所问所答话题自然、亲切、真实、有趣,主持人与观众交流互动精彩纷呈,赢得现场多次热烈的掌声。

演讲会期间,季肇瑾、金勇静两位女士分别带来了各自的新书《静廬诗词集》和《走出文化洞窟》,加上半杯清茶社部分会员的书籍的义卖款项当场捐赠给了华盛顿中国知青协会的捐资助学小组负责人宋智达女士用于资助慈善助学活动,使演讲会的文化认同主题更赋有意义,活动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情支持与参与。 半杯清茶社吴嘉社长对季肇瑾、金勇静两位女士的精彩演讲和与会观众的热情互动表示深深的谢意,表示今后有机会将有计划地安排这样的贴近身边的话题进行研讨,也欢迎更多的朋友积极参与到这系列活动中来,共同构建新的文化认同,追寻更和谐更美好生活。(传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