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杯清茶社

诗歌殿堂里的一次巡礼 -- 记半杯清茶社元月演讲座谈活动


轻鸣演讲时的神情

2012年元月28日, 半杯清茶社举办讲座, 邀请华府诗人轻鸣讲"诗歌的创作和欣赏" 。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戴维斯图书馆的大会议室里挤满了听众。讲座十分成功。

轻鸣以诗一样的语言开场。 他说, 诗有两种。 一种是人创作的、无以数计,它们是由语言或文字表达的、有形的诗。 另一种则不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那是原初的诗、生命的诗。 它是神、是道、是绝对精神,是充满生命的大自然。 这首原初的诗对我们更为重要。 深刻体验、强烈感受到了这首诗,我们就能成为诗人,就能不断发现诗意,就能诗意地栖居。

轻鸣从语言的角度重点讨论了诗歌的创作和欣赏。 他将诗歌语言分为三类:抽象的语言、意象的语言和用典的语言。抽象的语言不适合叙事,也不太适合抒情,大多用于说理或议论。由于它的直接明了,所以当它说的理、议论的道或提倡的思想被读者认同时,易于被接受,能够引起共鸣。最好的例子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爱情与自由》。意象语言在欣赏和创作诗歌中非常关键。叔本华的凝神观照,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 是诗人追求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纯粹关注的态度,一种无私的、几乎忘我的凝视,它不以推理的方式来思考对象或者将其概念化。也不去思考对象的起因或者有目的地利用对象的实用价值及其效应。最后轻鸣又以李商隐的《无题(锦瑟)》和现代诗人杨炼的《旅途》为例,说明用典也是一种重要的诗歌语言。


演讲会现场

朦胧诗是大陆20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新诗潮流,被人称为"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诗歌新艺术"。轻鸣以大陆"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舒婷的《双桅船》和北岛的《迷途》为例,说明象征语言的特色。象征性语言的使用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悠久,在西方,象征主义是19世纪后期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和艺术潮流,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新诗,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很深。 象征的手法之所以在20世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大陆诗坛看来朦胧而不习惯,根本的原因在于多年来大陆诗坛与传统断裂,与外界隔离。大陆曾经流行的政治抒情诗,陶冶了一代人的诗歌趣味,人们习惯于光明的礼赞和时代的颂歌,习惯于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习惯于音律回环、流畅明白。

整个讲座穿插许多朗诵,刘嫄朗诵了其外祖父刘大白先生的〈秋晚江上〉。刘渊朗诵了余光中的〈民歌〉。 宋剑耕朗诵了柳宗元、裴多菲和骆宾王的诗。许之微朗诵了杨炼的〈休眠火山〉。杨陆娅朗诵了描写"凝神观照"的审美体验和诗人洛夫的创作感想。 宋智达朗诵了郑愁予和李商隐的诗。 李元君朗诵了舒婷和北岛的诗。孙殿涛朗诵了轻鸣的〈野牛〉。 (半杯清茶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