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见於梨华
主讲人於梨华和崇艺农(前)、
钟静 (右二)、叶鼎
(特约记者萧靖)知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教授不负两年前的约定,新作《彼岸》杀青之后,周末与大华府文友的“第二次握手”,在蒙郡洛城图书馆再次畅谈北美生活心得和海外创作体验。五月三十日,正值端午节周末,阳光明媚、微风习习,是华盛顿少有的凉爽夏日。全美华人图书馆协会美东分会(CALA)和《半杯清茶社》联手组织了这次讲座。
二零零七年初夏的第一次讲座会上,於教授说,她正在“辛苦”地创作一部关于早年留学生在退休村安度晚年的长篇小说。两年后的今天,於教授拿着装帧雅致的样书,告诉听众,《彼岸》讲述一个华裔妇女在美国几十年的生活与心路历程。《彼岸》有“美国”和“中国”一洋之隔的“此”与“彼”,也有“生”和“死”一线之别的隐喻;还有早年留学生移民与后辈之间的“代沟”。
於教授年近八旬,浙江镇海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经台湾到美国留学。1963年,因《梦回青河》——一部描写浙东农村一户大家庭悲欢离合的长篇小说—— 成为台湾家喻户晓的女作家。此后,於教授笔耕不辍,文思泉涌,先后著有几十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等作品。正如CALA的钟静女士在开场白中所说,於教授是“留学生文学”的创始人,是两岸三地和海外华人社区知名度最高的女作家。
於教授把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生涯划为四个阶段:至60年代中的留学生时期:代表作有《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雪地上的星星》;1967-1979年,从留学生到学人,代表作《考验》,其中第一次触及女性和女权问题;1979-1998年,走出第一次婚姻,离开“不是坏人”也是“好父亲”的华人丈夫,与时任纽约州立大学校长的美国人结婚。1993年退休离开大学教职,此前此后,於教授的足迹踏遍东南亚,中国大陆的乡间城市,步入生活收集素材,深入反映女性问题,代表作有《小三子回家吧》;1990年代后期-至今,著有《归去和离别之间》,散文集《别西冷庄园》,新版散文集《秋山又几重》,还有刚刚出炉的新作《彼岸》。
於教授的笔,针砭文化弊端、抒发移民乡愁、探究归属困惑,也曾流出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女性人物。於教授在讲座中提到《考验》中的女主角吴思羽。思羽不甘心一辈子做丈夫的附属品——“口袋里的手帕”——用得着时,拿出来擦鼻涕、擦眼镜、掸灰尘;用不着时,熏黄闷臭,呆在暗无天日的口袋里。自然,“手帕”终于还是跳出了口袋,寻找自己的蓝天阳光去了。
会议厅里掠过一波轻轻的笑声。
六七十分钟的演讲,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也向在座的七八十位听众传递了北美生活体验、海外写作心得。
大华府永远不会缺乏活跃主动的讲座听众。大家和於教授共同探讨北美移民的关心话题。华裔与主流文化、东西方文化的传承融合,依然是最热门的话题。
八十年代起,华裔留美学生人数剧增,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已获得永久居留或公民的身份。毫无疑问,与半个世纪以前的於教授她们相比,今天留学生的生存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国,我们的老家,从“一穷二白”变成“世界制造工厂”,如今又是世界最强大国的“最大债主”。《排华法案》早已取消,明目张胆叫喊 “中国佬滚回去”的种族歧视也不大可能再出现了。但是,今天的我们仍然抱有跟於教授那辈人一脉相承的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归属困惑。
座谈会现场
於教授问在座各位:为什么华人中没有出现奥巴马?没有出现索尼娅索托马约(奥巴马总统提名接替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西裔候选人)?
是啊,华人留学移民北美已经百多年了,前辈留学生移民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和一大批社会栋梁的专业人士,为后来的我们开拓了大为宽阔的天地。
是啊,华人中间还没有奥巴马,也还没有索托马约。尽管已经有过赵小兰,还有目前奥巴马内阁的朱棣文,骆家辉,卢沛宁。
时间太短,讨论无法充分展开。诚如於教授所说,作家,即使最有才华的作家,大概也只能是看到问题、提出问题。是的,华裔面对的问题,其答案往往并不在书本里或纸面上。华人追求超越族裔隔离、汇入主流,更多的还有赖于我们日常随时随地的点滴努力。
於教授的新书《彼岸》即将面世。消除“彼”“此”隔膜,化“彼岸”为“此岸”,是与会朋友们的共同心愿。讲座共同主持人、《半杯清茶社》的崇艺农博士提议大家起立,向於教授致谢,感谢她践约前来,传递体验、提出问题。
图:柳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