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肇瑾女士谈"文化认同问题与精神异化现象"
图片说明:季肇瑾女士在演讲
(记者 杨丹)对于生活在海外的第一代移民来说,文化冲突、认同、和归属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并且在影响着人们生活中对文化现象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认识过程。在异国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看待文化差异和精神异化现象? 怎样从文化碰撞的苦恼走向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和泰然处之?应半杯清茶社的邀请, 季肇瑾女士于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在洛城新图书馆从东西方文化和哲学比较的角度对此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并且和半杯清茶社的新老听众从生活中切身体验到的中西文化及其碰撞进行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文化是众说纷纭的术语之一,季女士首先总结了西方人对文化的定义和中国人对文化的不同定义。 她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从低级向高级文化发展开始,到传播学派以泰勒为代表的文化迁徙和族类混合形成的文化传播, 历史地理学派强调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区域文化,以汤因比、斯宾格勒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史观,功能学派的马林洛夫斯基提出研究器具和习惯文化, 结构学派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模式结构文化,新进化论以美国的怀特为代表的功利性文化,以及符号文化等八个学派来阐释了西方对文化的定义。 然后说到了我们中国人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定义。从最早《周易》提出“观乎人为,以化成天下”到《论语》中“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文治和教化,并提到现代的思想家梁启超的:“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蔡元培“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状况”, 梁漱溟的“文化是不是生活的样法”,及冯友兰的“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合体”等一一进行了阐述。
接着,季女士概括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她说,文明一词始于《易经》中的,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再有就是孔子推崇的“先文德而后武力”的典章制度。季女士还分别就文化和文明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阐释了他们的不同, 激发的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她讲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从先秦的三部经典《易经》、《道德经》、《论语》,东周的诸子百家争鸣的社会整体的知识结构, 到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她说,文化有差异,但是没有优劣之分;文明的差别在于发展程度的不同。
随后,她从文化解构的角度来对中西方的文化作了纲领性的比较。传统的观念认为, 中国文化注重讲求天人合一,其特点是自然与人文结合,宗教与伦理结合,使政治伦理化。而西方则是注重天人相分,主体和客体对立, 伦理和政治统一于宗教。到了现代社会,从当前的观念上来看,随着小家庭、小单位的出现,中国文化已经不再是完全的统一伦理的文化, 而美国,已经有一半的人不去教会,也说明西方文化中不再是统一的宗教文化。
最后,谈到来美国的第一代移民,脱离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背景, 到美国来,除了语言上的障碍,还受到很多文化观念上的冲击,因而,个体受到压抑的情况下,容易迷失自己而产生精神异化现象。 她说,当你确定你是谁的时候,你就是你,不是别人。文化认同是一个流程,我们所处的文化是个地理环境上错位的文化。 海外华人要经历的三个步骤大概是求生存,宗教信仰,个体觉醒。文化认同和精神自由是矛盾的,所以,我们在寻求自己的终极价值的时候,要在心理上以自己为主, 泰然处之。“依于仁,游于艺”,在中西文化和哲学思辩中遨游。所谓既来之,则安之,在美国传播中华文化。季女士以16字小令作为结尾“飞! 骏马奔腾顿生辉。无悔念,百首不须归。”她的这一演讲,激发了在场听众的思维,大家纷纷发表感言,将讲座推向了讨论的高潮。
借此机会感谢季女士的精彩演讲,同时也感谢半杯清茶社为此次活动所作的精心准备, 想要更多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可以登陆半杯清茶社网站:www.tea4soul.org
半杯清茶社演讲会一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