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Tea for the Soul Club


    

打开心窗 放大心量 审美中西 兼收并蓄
陈一川“半杯清茶社”主讲《中西方文化认同》



图片说明:陈一川先生演讲时的神态

    原载《新世界时报》 [记者 杨丹]

    每一条通往真理、爱心的路上都有一位领路人。华府著名学者陈一川先生堪称为“半杯”学人打开心灵窗户,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的“导游”。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华夏儿女移居海外,会遇到很多文化、思想、观念、信仰、心理、行为等各方面的矛盾和选择。2008年4月26日,半杯清茶社邀请了陈一川先生 “传道授业解惑”,对“东西方文化的认同与差异”进行了一场专题讲座。参加这次讲座近四十人,Davis图书馆会议室座无虚席。这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为海外华人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心灯。

    陈先生祖籍海南琼山,生于湖南长于长沙,毕业于台大历史系,受到其老师的影响对哲学和比较文化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先生说到了美国以后,直接了解到西方文化、阅读原著,让视野更加开阔。陈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史学、哲学、美学、文学、翻译等方面造诣极深。陈先生曾受聘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八十年代初期中美建交之后,在美国国务院担任兼职翻译。

    陈先生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伯兰特-罗素对老子三句话的理解或者诠释为开场白,“生而不有”Production without Procession;“为而不恃”Action without Self-Assertion;“长而不宰”Development without Domination。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讲,生养万物,而不去占有;有所作为,而不恃才傲物;推动发展,而不去垄断。如从“玄德”为生养基础而发展壮大的中华文化展开,则涉及到中西方当代出现的各类现象。陈先生演讲中提到的名人名著从各类学科史到中外哲学、文学到现当代政治学、社会学,即使泛读十年,都未必能完成。演讲中,陈先生引经据典,并且穿插他自己亲身经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由此一斑,可窥见陈先生之博学全貌。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陈先生谈到西方有很多人如罗素,他们到过中国,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就很了解。我们中国人到西方来,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也要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要弘扬我们传统文化,首 先就是要对我们的文化有一个了解。我们中华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不能只看到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尤其是在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的时候,为什么不先让他们直接吸收民族文 化中最优秀的部分,而不是从小就教“阶级斗争”“破四旧”等这些负面的东西?我们中华民族在哲学历史、宗教历史、艺术历史、文化历史中,有着辉煌的成就。下一代应该从学习这些美好的东西起始,将来他们长大了,自己有能力去判断、 分析问题的时候,再来批判对照负面的糟粕的东西也不迟。尤其是在我们大国崛起的今天,别的不谈,至少要从文化、知识的教育方面来讲,为什么不先从最光明的一面开始。难道一 定要从“酱缸文化”“小脚老太”“礼教吃人”等民族劣根性谈起?这种内斗的文化关闭下一代的心灵窗口,民族文化的未来是很难发展的。所以,应该从正面的、有创造性的、有凝聚力的地方着手。从整个社会来看,全国上下都 在搞经济,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功利化。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仍然过着出卖苦力来赚钱养家的生活状态。陈先生认为这是由于毛泽东年代鼓励生育,人口数量剧增,生存竞争随之增加, 为了生存更多地造成了人对环境的破坏,忽视了对中华文明中文学、艺术、建筑等民族精神瑰宝的弘扬。

演讲中,陈先生说:我可以不读书,不认字,但是我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他的父亲曾经对他说过,要爱你的国家,但不要加入任何政治组织。他认为艾卜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是二十世纪人类的良知,他抛开了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几个专业包括神学,最终学习了热带疾病医学,选择到非洲,实践上帝的旨意,去赎历史上白人在非洲所犯下的罪行,尽管史 怀哲被政府限制只能行医不能传道。受史怀哲的影响,陈先生差一点也去学医了。

    18世纪初期,爱尔兰诞出了一位文学史家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他豪迈地说:“我不是爱尔兰人、不是欧洲人,我是世界公民”。陈先生讲到我们也应该一样。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国际化,我们不仅是中国公民、亚洲公民,我们还是世界公民。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开看待中国问题。对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能一刀切。中国人常常把中西文化分开。有的人看到西方的东西,就以为什么都是好的,就非常自卑。看到中国人的东西就以为一切都是不好的,“酱缸文化”,“斗争文化”。西方文化有好的一面:比如法制、言论自由、和鼓励创新精神。但是他们也有自以为是的民族优越感、殖民主义、宗教的排他性等问题。东方同样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无论看待 怎样的文化,都不能一刀切。尤其要警惕泛政治主义、泛道德主义、泛科学主义。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后来的文革,凡事政治挂帅,不跟着党走就是反革命,这就是泛政治主义。在讲 到泛道德主义的时候,陈先生引用了一个故事: 一妇人丧夫,欲改嫁,以便照顾幼小子女,却被告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就是很典型的泛道德主义。还有泛科学主义,抛弃一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忽视人的精神道德教育。这就是泛科学主义。所以我们看待东西方文化,要先了解,之后才能 以分析的态度来看待精华与糟粕。

    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有共同的一点就是道德。我们要在这个世界中担负起一个新的使命,共同努力,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他用中国礼学家陆九渊的话来总结:东海有圣 人出焉,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陈先生是一位非常谦逊的学者。如此的博学,但从他这里却看不到一点“恃才傲物”影子。他很诚恳地向大家讲解他的对历史、时事等问题的看法。作为一名中国人,他看到祖国分裂,感到非常痛心。他关心中国大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并且到山西等地区考察,捐 助贫困学生读书。他把对知识的理解化为对人的关怀,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尊重,他以一种谦逊的方式表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尊重,承担起爱国爱民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道德感和 社会责任感。陈先生的演讲旁征博引,既为我们提供了知识,也为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无形中把知识面和精神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演讲结束,陈先生还向半杯学人赠送了两本书,一本是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本是李维斯《权利的五角大厦》。Lin Yu Tang: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Copyright, 1937, by the John Day Company, Inc; Lewis Mumford: The Myth of The Machine— The Pentagon of Power,Copyright, 1970, by the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半杯社学人回赠了五月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特刊。

    陈先生演讲后,与会学人就着醇香茶水,品尝会员张伊立带来的精美自制点心。大家边吃边聊,表示在大华府很久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讲座了,不知不觉直到图书馆关门。大家还意犹未 尽,最后在图书馆门外还和陈先生聊了很久。此可谓半杯在手,物质精神双丰收。有关详情请访问半杯清茶社网站:http://www.tea4soul.org



半杯清茶社演讲会一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