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Tea for the Soul Club


“半杯清茶社”五月聚会交流
- 华裔作家王泰瑛母亲节分享心得

 

   “半杯清茶社”五月聚会邀请著名华裔作家王泰瑛 (Veronica Li) 作题为 "乡关虽重重,此地可为家" 的演讲,并同书友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受到与会书友们的高度评价。王泰瑛生于泰国曼谷,童年和少年期大部分在香港度过,十五岁时随父母移民来美,获加州伯克莱分校英语学士学位和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国际事务硕士学位。王泰瑛曾先后在法新社,<< 亚洲华尔街日报>>,<< 国会季刊 >>和 世界银行任职。 她的新作《浪迹天涯》是人物传记, 记录的是王泰瑛的母亲李纯瑛(Flora Li) 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八年前,王泰瑛的父母从加州迁至北维与女儿同住。 母亲的故事,王泰瑛大都自小就耳熟能详。 真正懂得母亲,逐渐了解母亲的一生对自己和家族后代不可磨灭的影响,却是在为母亲作传记笔录的过程中。 王泰瑛感悟到,母亲的一生不仅是一个人的历史, 也是自上个世纪初期以来华人女性人生、命运和奋斗史的缩写。 李纯瑛生于一九一八年的香港,三岁多,父亲骤逝。 当时的环境,女子没有社会地位,男孩尚能寄托读书求功名入仕途,女孩子可以指望的只有通过婚姻,嫁个好人家。聪明机灵的李纯瑛,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幸运考入教会学校完成高中教育。然后,又以优秀成绩跻身香港大学,加入寥若晨星的女大学生行列。 日军攻占香港后,二十三岁的女学生李纯瑛只身逃亡内地,途中又不幸感染肺结核。 然而天意照拂,大难不死,李纯瑛在长途跋涉后,终于奇迹般到达当时的碚都重庆,偶遇当时的政界文坛名人王云五(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 经王云五和其它亲友的撮合,李纯瑛嫁给了王云五的庶出公子。 可是,平民之女嫁入豪门并没有给予李纯瑛一个平安温馨理想的家。

    李纯瑛的丈夫,少年时居住在日军占领下的上海,曾目睹日军乱刀残杀亲人,精神受到刺激,且又是旁系庶出,缺乏安全感。 成家后,仍然安不下心,总是感觉危机四伏。 每次幻觉袭来,就执意搬家,从一个都市辗转到另一个城镇,飘泊动荡,颠沛流离。 重庆、南京、上海、曼谷、香港、台北,一程程,一站站,都落过户,却又都住不长久。 天地悠悠,哪儿才是丈夫、自己和五个孩子的家园? 数度颠簸,不断寻求,李纯瑛终于说服丈夫,远渡重洋移民美国, 给孩子们开创一片新的天地。那年,李纯瑛四十九岁,丈夫五十岁。西海岸气候宜人的旧金山成了李纯瑛的新家园。在那儿,夫妻俩辛勤劳作,苦心经营家庭。饱受战乱和动荡生活的李纯瑛,深知物质财富会在一夜间尽失,惟有所学知识无人可以掠走。因此,她十分重视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五个孩子无一例外地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成就并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一个四代人的家庭终于在美洲新大陆找到了自己永久的幸福家园。

    王泰瑛在演讲中表示,过去,她一直认为自己的成就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现在,人过五十的她,才真正体会到当年母亲决定全家移民国外,为后代开创新的生活,需要的是多么大的勇气、毅力和牺牲精神。因此,王泰瑛完全追随中国人孝敬父母和慎终追远的习俗,并认为自己是百分之百美国人的同时,还是一名百分之百的中国人。她指出,有些华裔青少年显得叛逆,不听家长的告诫,但是,她认为他们的大部分不会“离经叛道”得很远,因为家长的言传身教早已深深地印记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王泰瑛说,在她看来,有些自认已完全美国化的ABC,他们的言行都难掩传统华人的价值和家庭观念。

    与会的半杯社成员董法英博士表示:《浪迹天涯》一书中所记录的故事,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资料和精神财富,而书籍以英文出版发表,对在美国出生和成长的华裔后代们而言,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她说,作为第一代移民,很多人都把心力扑在工作和养家上,同孩子们的交流并不频繁。当出现问题时,父母同孩子间又因为语言、人生经历和文化上的差异而不能有效地沟通和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浪迹天涯》一书作为在美国的华裔后代们了解自己历史、文化和家庭观念的重要参考资料,对增加华裔后代同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增进家庭间的有效沟通,一定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当天的“半杯清茶社”的聚会中,王泰瑛还同与会人士分享了她写作和新书出版发行中的甘苦和心得,并就自己在美国的工作、生活经历以及感受同大家交换意见,气氛愉快而热烈。

作家王泰瑛在演讲

演讲会场一角

作家王泰瑛在《浪迹天涯》上签名


母亲节礼物 by 柳蝉


    我这个人不喜欢受约束,年轻的时候号称“不过年,不过节,不过生日。”, 如今老了,也开始在乎起这些繁文缛节起来。
    今年母亲节的礼物最特别。孩子大了,甜言蜜语不会说了。今年她们送给我的礼物是参加一个读书会,意在鼓励我用英文写作。她们不识中文,知道妈妈爱写作,可惜读不懂,这几年她们陆续推荐我看了很多儿童书, 每天督促我做功课。

    读书会是半杯清茶社举办的,请来了著名华裔作家王泰瑛 (Veronica Li) 作题为 "乡关虽重重,此地可为家" 的演讲,她于二零零六年底发表传记体著作 <<浪迹天涯>> (Journey across the Four Seas, A Chinese Woman's Search for Home), 记录她母亲李纯瑛移民美国前的五十年沧桑岁月。(请参阅 王泰瑛个人网址:http://veronicali.com) 。

    在母亲节,能了解到一位坚强的,伟大的母亲为了子女的教育,在五十高龄,有勇气带领全家移民美国,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并且把五个子女个个培养成材,对于每一个重视教育的华裔母亲,还有比着更好的母亲节礼物吗?所以,我向我认识的每一位华裔母亲推荐了这本书。

    王泰瑛还同大家分享她作为亚裔美国人在美洲新大陆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其中对于亚裔的自我定位,子女的中文教育等观点,我都十分赞同,有一种“他乡遇故知” 的感觉。

    当介绍王泰瑛的祖父时,我意识到,王泰瑛跟我们家渊源极深,她的祖父王云五,与我的曾叔祖高梦旦曾经共事多年。

    曾叔祖高梦旦行十一,侄辈们叫他“十一叔”,我父亲叫他“十一公公” 。高王两家在历史上有一端美谈,在《胡适文集》第2卷 《高梦旦先生小传》里有记载:

    “民国十年的春末夏初,高梦旦先生从上海到北京来看我。他说,他现在决定辞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事,他希望我肯去做他的继任者。他说:“北京大学固然重要,我们总希望你不会看不起商务印书馆的事业。 我们的意思确是十分诚恳的。”

    那时我还不满三十岁,高先生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他的谈话很诚恳,我很受感动。我对他说:“我决不会看不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一个支配几千万儿童的知识思想的机关,当然比北京大学重要多了。我所虑的只是怕我自己干不了这件事。”当时我答应他夏天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去住一两个月,看看里面的工作,并且看看我自己配不配接受高先生的付托。

    那年暑假期中,我在上海住了四十五天,天天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去,高先生每天把编译所各部分的工作指示给我看,把所中的同事介绍和我谈话。每天他家中送饭来,我若没有外面的约会总是和他同吃午饭。

    我知道他和馆中的老前辈张菊生先生,鲍咸昌先生,李拔可先生,对我的意思都很诚恳。 但是我研究的结果,我始终承认我的性情和训练都不配做这件事。我很诚恳的辞谢了高先生。他问我意中有谁可任这事。我推荐王云五先生,并且介绍他和馆中各位老辈相见。他们会见了两次之后,我就回北京去了。

    我走后,高先生就请王云五先生每天到编译所去,把所中的工作指示给他看,和他从前指示给我看一样。一个月之后,高先生就辞去了编译所所长,请王先生继他的任,他自己退居出版部部长,尽心尽力地襄助①〔襄助〕从旁帮助。王先生做改革的事业。

    民国十九年,王云五先生做了商务印书馆的总理〔总理〕经理。。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商务印书馆的闸北各厂都被日本军队烧毁了。兵祸稍定,王先生决定要做恢复的工作。高先生和张菊生先生本来都已退休了,当那危急的时期,他们每天都到馆中来襄助王先生办事。两年之中,王先生苦心硬干,就做到了恢复商务印书馆的奇迹。

    我特记载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美谈。王云五先生是我的教师,又是我的朋友,我推荐他自代,这并不足奇怪。最难能的是高梦旦先生和馆中几位老辈,他们看中了一个少年书生,就要把他们毕生经营的事业付托给他;后来又听信这个少年人的几句话,就把这件重要的事业付托给了一个他们平素不相识的人。这是老成人为一件大事业求付托人的苦心,是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 这是值得大书深刻,留给世人思念的。 ”

 

Monday May 14, 2007 3:06 PM

 

 

 


Last Updated: May 15, 2007